编者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名普通外科医生,在个人职业发展的上升期,怀揣着对亲人的挂念,背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跟随医疗队来到广袤的非洲大地。在那里,目睹了满目疮痍的动荡社会,看到了缺医少药下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美好的强烈向往,体会到了强大祖国受到的尊重和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在那里,医疗队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用医术去抹平创伤,将希望播撒进心中。文章以张景军医生的视角,带我们去了解点点滴滴……
第24批援助刚果布医疗队的筹备工作从年11月启动,市、区两级卫计委领导高度重视,要医院派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参加援助任务。医院和科室领导找到我,想了解我对援非任务的想法,这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我也有顾虑,身为科室业务骨干,同时也是家中的顶梁柱,两个孩子,大的还没上小学,小的才刚三岁,方方面面负担很重,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越是艰苦的任务越不能轻易放弃。和家人商量以后,爱人和父母很支持我,科室和院领导也表示尽一切力量帮助家里解决困难,打消了我的后顾之忧。援助刚果(布)正式列入了我的行程表。通过笔试和面试考核,卫计委公布了最终结果,我成功入选中国援刚果布第24批医疗队。名队员分别来自天津市的25家医疗机构,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人员占60%,党员比例约占50%。我和大部分队员前往位于首都布拉医院,其余10人将前往位医院。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经过为期八个月的法语系统学习,掌握了常用的法语用法和日常交流。期间还参加了养老院义诊,热带病诊疗培训,团队拓展训练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队员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援非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时间转瞬,年7月26日,我们医疗队由首都国际机场出发,途径埃塞俄比亚转机,历经20多个小时,辗转1万多公里,抵达了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拉开了援非工作的序幕。亲历非洲虽然时间短但足以使我们感到震撼。这里很贫穷,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很差,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很拮据;但是这里的人很乐观很热情,对中国人很友好。医疗队所到之处都会有人打招呼,“AMIS(朋友)”,“Bonjour(你好)”,“AmiChinois(中国朋友)”随处可以听到。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大家努力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去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通过接触,互相之间开始熟悉,我们也慢慢融入这里,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医疗活动。医院外科诊室很简陋,一张旧检查床,一张问诊桌就是全部家当。门诊小手术室更是简单,一张床,一个无影灯,连紫外线消毒灯都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国内卫生院都罕见。唯一的消毒锅还是去年眼科光明行捐赠的。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我在刚果布的工作。医院不久,晚上8点多急诊来了一个高处坠落伤患者,高度怀疑腰椎损伤,血压低处于休克状态,在王志勇队长带领下,我和神经外科臧东运和急诊科郭建民立即成立抢救小组,启动抢救预案。测血压,做心电图。患者需要紧急建立多组静脉通道,由于患者较胖,刚果当地的护士扎了多次未成功,我赶快给手术室护士徐红颖打电话请求支援,徐老师很快到达现场,就在准备扎液时突然停电了。这种情况在国内很少发生,但在这一天最少2-次,大家立即打开手机手电筒,徐老师十分娴熟地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医院CT设备尚未使用,无法行相关检查,且手术室全麻机损坏,无法行全麻手术,最终患者转院治疗。后得知患者回国继续治疗后已痊愈。甚感欣慰。医院上班的第一周,我去了一趟位于二楼的手术室,里面的设置比门诊小手术室强不了多少,同样未见到消毒灯。一张破旧的手术床,一个无影灯,随意摆放的无菌包和一个能晃动的手术器械托盘。空间狭小且杂乱。全麻机器是坏的,只能进行腰麻手术。刷手池也不符合规范。手术室管理也很混乱,穿着白大褂可以随意出入,没有人要求更衣。这里术前很少行传染病五项等国内很常规的检验,而这里艾滋病发病率很高,手术风险可见一斑。我的第一台外科手术完全是在计划之外的。那是一个72岁的老年人,左侧腹股沟疝术后0年,复发,诊断为复发性腹股沟疝。需行腰麻,采用的是坐位腰麻,真是很奇葩,而且打了半个多小时才成功。主刀是外科的彭杰(音译)医生,和我年龄相当,无菌观念较差,消毒切口仅一遍且铺无菌巾单一层。手术开始后,术中证实为切口疝,但是彭杰的解剖关系不清,无法达到手术效果,我在一旁很着急,怕他把疝内容物和肠管损伤,要求立即上台,手术室徐老师跟我配台,臧东运医生做巡回,这样又组成了外科团队。上台后我准确地找到疝囊和周围界限,半小时结束。下台后,彭杰对我竖起大拇指用法语说中国医生真棒!当时真的很激动。转天彭杰邀请我去查房,病房病人真是不少,病种也很多。有阑尾炎术后,车祸外伤,战争伤,鞘膜积液术后,腹股沟疝术后,烧伤的,骨折术后等等。我一一查看并做了记录和指导。印象最深刻的是烧伤女性患者,由于刚果金战乱,炮弹爆炸后引起全身大面积烧伤,但是病房条件简陋,没有无菌环境且蚊虫多,只是有一个蚊帐,依靠换药治疗。特别容易引起感染。我送给她两支湿润烫伤膏和一盒消炎药,她很是感动,嘴里不停地念叨“Mercibeacoup”(非常感谢)!查房后我找到在中国留学的外科医生艾瑞克和彭杰一起探讨现有条件下病房的管理和护理团队的培养,以及手术室的管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详细的病房管理细则和护理团队的培养计划。医院层面加强手术室管理,尽量给手术室都配置些设备,以便能开展更多种类的手术。特别要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外科团队。这些工作是基础,必须尽快尽早完成。年10月1日,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庆祝祖国68岁华诞。10月5日至6日,中秋节刚过,医疗队的全体队员便行动起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义诊活动,免费为当地居民送医送药,以实际行动续写中非友谊佳话。当地民众收入微薄,三餐不饱,但医院诊疗费用却远高于国内水平。一开始预计每天接待50到70人次。没想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大大超过预期。早晨6点多,为了能早点看病,门前就已经挤满了人。此次义诊覆盖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科、妇产科、泌尿科、中医科等,2天共接诊70余人次,工作量很大,但队员们都不辞辛苦。尤其是当我看见这个小男孩如天使般灿烂的笑容时,再苦再累都值得!外科2天共接诊人次,送出药品余盒。真的顾不上拭去额头上的汗珠,忙得喝不上一口水。但看着患者高兴地笑脸,真的觉得很值得。“我深深地为中国医生的热忱所感动。”患者乔斯琳向记者动情地说。义诊的第一天,她的父亲就来到这里看病拿药,回家后告诉了家人和朋友,于是大家也都慕名而来。“我非常喜欢中国医疗队的义诊活动,这对我们当地老百姓是件大好事。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许多人没有钱看病买药,这次活动真是雪中送炭!”人民日报非洲特派记者李志伟对这次义诊做了全程报道。我国的和平方舟医疗船于年10月10日抵达黑角,展开为期8天的医疗救助服务。医院船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一艘万吨级大型专业医疗船,船上医疗设施先进,护理系统完备,医疗设备配置相医院水平。“和平方舟”医疗船除了本身具有的战备及战时海上医疗救护任务,还承担了我国的外交使命,即对相关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任务。义诊结束后我们按照计划分两批赶赴黑角,协助和平方舟医疗船和黑角分队开展诊疗工作。我是第二批于10月14日飞抵黑角,医院后迅速与医疗船上的医生共同开展外科诊疗服务,并受到管柏林少将和夏煌大使的亲切接见。管柏林少将感谢援刚果布医疗队做的大量的工作,使得刚果布的诊疗工作开展的很顺利。和平方舟在刚果布累计完成诊疗人次,手术44例,住院25人,设备维修76台。这里面包含了我们第24批医疗队尤其是黑角分队的一份功劳!在医疗队里,我还兼任医疗队数据统计组组长并承担药品出入库管理工作。前者要汇总每月各个科室的工作量,用表格量化统计工作;后者需要做好药品登记和动态管理。这是两项工作都离不开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国庆期间义诊,需要赠送一批药物,我们药械组在阎晓斌组长的带领下去药库工作了个小时,整理,打包并做好药品名称和数量的登记,确保每一盒药物出库准确无误。对于这些医疗以外的工作,只要队里需要,我都乐于接收,认真完成,这也是作为一名党员创先争优的具体表现。虽在万里之外,但仍心系组织。作为医疗队党建宣传负责人,我和党建宣传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把原来的白墙装饰一新,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十六字医疗队精神打印出来并粘贴上墙,激励大家牢记嘱托,为非洲人民健康服务。中国驻刚果布大使夏煌来医疗队时重点强调要狠抓党建工作,因此在队长领导下我们党建宣传组把党建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从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党建宣传工作。通过在会议室显要位置设置“党建文化墙”分为三个板块,有领导关怀,党务制度建设,活动纪实。并分别把相关材料和照片粘贴上墙。召开党建专题工作会、利用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为白癜风患者解除病痛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