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2.腹内压力增高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 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嵌顿性疝:如疝内容物为肠管,肠壁及系膜受压,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肠壁淤血、水肿,颜色可转为深红,伴囊内淡黄色渗液积聚。但肠系膜动脉搏动尚可触及,如及时解除嵌顿,病变肠管可恢复正常。 绞窄性疝: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管动脉血供逐渐减少至消失,肠壁失去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最终变黑坏死。疝囊内渗液变为淡红色或暗红色血水。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与诊断斜疝 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通常发生在斜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不能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如疝内容物为肠袢,可伴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绞窄性疝:嵌顿性疝进一步发展所致,临床症状严重。长时间绞窄可继发感染,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血症。直疝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当病人直立时,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平卧后多能自行消失,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鉴别诊断1.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托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4.隐睾: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进一步检查 腹股沟疝的诊断一般不难。对于难以鉴别的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可选用疝囊造影加以鉴别。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2.手术治疗 (1)传统的疝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有Ferguson法。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常用方法有:①Bassini法;②Halsted法;③McVay法;④Shouleice法。 (2)无张力疝修补术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3.嵌顿性和绞窄性疝 多数情况下原则上需紧急手术治疗。题例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72岁。发现右下腹肿物5个月,肿物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缩小,今晨排便时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疼痛逐渐加重,之后有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晚20医院急诊。既往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20年。 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右腹股沟区肿物,进入阴囊。肿物壁张力高,有压痛。腹部查体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 分析步骤:1.诊断及诊断依据诊断 初步诊断:右腹股沟斜疝嵌顿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 (2)发现右下腹肿物5个月,平卧可缩小。约十余小时前排便时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逐渐加重,继之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3)既往前列腺增生20年。 (4)查体右腹股沟肿物进入阴囊,张力高,压痛。肠鸣音活跃,气过水声。 (5)辅助检查暂缺。2.鉴别诊断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站立时出现肿物,平卧时多可自行消失。但直疝不会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考虑可除外。3.进一步检查 (1)立卧位腹部X线片。 (2)血、尿、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术前免疫,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等术前检查。4.治疗原则 (1)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 (2)手术治疗
套“年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官评分手册”限量开抢!!!
购课请加周老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