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附着点
(1)腹外斜肌:上方附着于第5~12肋骨外面。
下方附着于髂嵴前部、腹股沟韧带。
内侧附着于腹白线。
(2)腹内斜肌:上方附着于第10~12肋骨的内面。
下方附着于胸腰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外侧半。
内侧附着于腹白线。外侧附着于胸腰筋膜。
图1腹斜肌展示
2.肌肉功能
(1)压缩和支撑腹内脏器。
(2)脊柱前屈(双侧收缩)。
(3)脊柱侧屈(单侧收缩)。
(4)向对侧旋转脊柱(腹外斜肌单侧收缩)。
(5)同侧旋转脊柱(腹内斜肌单侧收缩)。
3.肌肉触诊
仰卧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触诊髂嵴和胸廓下缘之间的腹斜肌。
图2腹斜肌触诊
4.临床表现
(1)腹肌无力、腹痛,腰痛,仰肚子加重,甚至不能直腰。
(2)与内科疾患相关,如消化系统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
(3)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相关,如漏尿、尿频、尿急、尿无力、睾丸疼痛等。
(4)与妇科疾患相关,盆腔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5)还可以影响到下肢肌肉,导致下肢疼痛麻木。
5.常用再灌注活动
(1)常用再灌注活动一: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双脚并拢往外抗阻。
图3腹斜肌常用再灌注活动一
(2)常用再灌注活动二:仰卧位,躯干先旋转向健侧,再回转抗阻。
图4常用再灌注活动二
(3)常用再灌注活动三: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并拢,嘱患者抬起上半身,扭转身体,伸手去触摸对侧膝盖外侧。
图5常用再灌注活动三
医案伍某,女性,38岁。年7月18日首诊。
主诉:腰痛10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天前工作时不慎扭伤腰部,致使双侧髋后部,腰部正中疼痛,后患者于外院行外用药、口服药(具体不详)治疗,疼痛可稍有缓解,但行走、弯腰、腰部前屈、睡觉时均觉双侧髋后部疼痛,劳累时痛甚伴腰部活动受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既往多次腰部疼痛病史。现患者症状以双腰后部疼痛为主,腰部各方向活动度尚可,纳一般,眠可,小便可,大便偏溏。
查体:双侧腰部肌肉紧张,腰部各方向活动度可,双肾叩击痛(-)。
双侧竖脊肌、腰方肌、臀大肌、腹外斜肌均肌力3+。
诊断:腰痛。
治疗:先于双侧竖脊肌下段进针扫散,配合飞燕、下肢被动侧向后伸等再灌注活动,患者诉行此二者再灌注活动时腰部疼痛加重,予改为下肢后伸抬高抗阻,调整后伸角度后,疼痛可稍缓解。与腰椎前屈、下肢后伸相关动作均可诱发患者疼痛加重。嘱患者取侧卧位,再分别于双侧腰方肌、臀大肌进针,翻身时诉腰部疼痛加重,治疗完双侧腰方肌后当场诉腰部紧张感消失,翻身较前灵活。最后于左侧臀大肌处留置软管。
患者起身活动片刻,诉腰部用力挺直时仍有疼痛感,接着嘱其取俯卧位,触患肌为双侧腹外斜肌,治疗后患者诉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
医嘱:
1.保证良好腰背部姿势。
2.勿突发弯腰暴力取重物,可先蹲下,再拾取低位物品,恢复期间勿提重物,保证腰部休息。
按语:为什么治疗腹外斜肌在该病例的效果如此立竿见影?腹外斜肌覆盖范围从腹部延伸至腰后,该患者诉用力挺直腰及翻身时双侧腰后部疼痛明显,用力直腰其实是一个使腰椎前屈的动作,而翻身动作则需要脊柱旋转参与,在查找患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从肌肉的功能及解剖位置来说均需考虑腹斜肌。
经触诊后确定为腹外斜肌。在治疗腹外斜肌后疼痛当即缓解,更说明了该处为患肌。患肌除了导致疼痛、乏力等症状,也会导致局部肌肉处于高敏状态,比健康状态的肌肉更易出现疲劳、疼痛、感觉异常等。
除此之外,一些胃肠道、泌尿系、妇科相关病症也应将腹部肌肉纳入治疗考虑范围。
本文节选自《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再灌注活动可以达到快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也就是中医“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效果。再灌注活动不仅仅是为医学临床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为针灸临床、乃至整个外治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理念。本书不仅为每块肌肉、每个再灌注活动做了配图,而且给每个再灌注活动配齐视频,读者可以直接扫码观看。如此直观、全面的信息传递使得学习变得容易和愉快,为广大浮针爱好者和从业者快速提高临床浮针临床水平提供了简捷的途径和有力的保障。本书的出版打开了一种全新的医学思路,将会启发更多针灸同道、医学同道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去思索、去探讨,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现代针灸之路。
作者简介孙健,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浮针Ⅳ段,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院青年名中医,医院符仲华浮针医学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康养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委员会常务委员。
END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文字来自《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和“和芳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