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别分布
一般而言,就腹股沟疝发病的性别比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是与男性的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入阴囊有关。但确切的男女比可能由于种族、遗传特点、营养状况及研究人群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早年的报告(Malgaigne,年)指出男性发病率约占7.7%,女性约为1.9%,男性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的4倍。但近来的资料却显示男性的发病率要远高于上述的比率。英国的Primatesta和牛津大学公共卫生和预防系的学生回顾调查例接受手术的疝病例,估计一生中需要行腹股沟疝修补的男性占27%,但女性仅占3%,约为9:1。而实际上男女患病率为19:1。另外,就疝的类型在性别分布方面,Ponka研究显示在斜疝发病率男性是女性的2倍,而在直疝发病率,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13倍,相反,对股疝发病,女性则高过男性,是男性的4倍至8倍。
四、双侧腹股沟斜疝
关于对患有一侧腹股沟区疝的男孩,术中是否应对另一侧腹股沟进行探查,在医生中仍然存在争议;但它却有助于研究腹股沟斜疝中双斜疝的发病率。双斜疝在男婴中发病率为15%,通常,如果存在左侧腹股沟斜疝,医生应对另一侧腹股沟区探查;因为尽管没有症状,左侧股沟斜疝并发双斜疝的发生率高达60%。腹腔镜探查表明,在小儿病例中发现27%存在对侧鞘状突未闭,但是接受两次手术进行对侧修补的比率大约占4%?34%。
最近,Miltenhurg利用meta分析报道,在18岁以下的患者中发生多发疝的风险仅为7%。当患有先天异常或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氏综合征或Ehlers-Danbos综合征,以及在怀孕期间每日吸烟超过20支以上的孕妇发生疝的风险会明显上升。另有学者在调查名各年龄段的患者时发现,双侧疝的发少率为5%,而在伊斯坦布尔调査的名20?22岁男性人群双侧疝发生率为6.2%。
疝造影对诊断双侧斜疝和多发疝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慢性腹股沟区疼痛和未触及包块的患者中应用疝造影术,单侧疝的发现率报道为18%?28%、多发疝发现率为6.9%?7.2%、双斜疝发现率为20%?29%,明显高于临床对无症状人群的调查结果。医院的一次回顾性研究,例疝修补病例中,22%患有双斜疝。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后,成人斜疝可在双侧发生的特性才被认为与儿宽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临床上发现一侧疝,通常不进行对侧手术探查。即使外科医生们意识到了存在双侧疝,患者也通常会拒绝对侧的手术探查。腹股沟区腹腔镜的应用,使发现双斜疝的发生率比以前的估计高得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腹股沟区探查后的结果证明了这一观点。此外,修补一侧斜疝时,也常可诊断出对侧腹股沟区无症状的缺损;在一个超过例经腹腔镜行修补术患者样本中,有13%为多发疝,36%为双侧疝;其中,60%为双侧斜疝,23%为双侧直疝,17%伴有其他缺损。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发现疝的双侧发生率为20%?40%。
五、腹股沟疝发病的高危因素
既往研究的腹股沟疝的发生因素绝大多数是通过临床观察确认,小部分则经统计学分析表现出差异。现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站立、腹压增加、手术史、肥胖、便秘、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和腹水等。但需要强调的是,统计学已经证实的腹股沟疝的高危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人曾在耶路撒冷一个社区研究了一青年人群后发现,男性伴有静脉曲张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增加。在体形较瘦的男性中直肠肛管疾病与腹股沟疝相关。尽管在文章中未分析原因,不难看出可能与腹压增加或结缔组织异常有关。另一方面,肥胖人群中腹股沟疝发病率较低,这表明脂肪可能是其保护因素。在他的研究中,慢性咳嗽、便秘等生理活动与腹股沟疝的发生相关。与此同时,Liem报道了一个相似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与疝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为家族史和便秘史。在女性,肥胖同样也是疝的保护性因素。其研究认为,女性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降低了疝的发病率,但是并不包括举重这样的运动,因为前者可加强腹壁肌肉和腹股沟区的力量,后者则因增加了腹内压而有助于疝的形成。另一作者的研究结论也表明疝的出现和所举物体的重量及上举运动的时间都呈正相关。
还有许多研究表明吸烟者易发生腹股沟疝。这是因为吸烟者可因慢性咳嗽而致腹压突然上升,另外,吸烟后还会影响体内的胶原代谢。Cannon和Read首先提出了“代谢性肺气肿”观点,他们认为吸烟后由于血液中蛋白酶和抗蛋白酶活性的失衡导致了组织中弹性蛋白活性降低,不仅影响了肺,而且影响了腹股沟区的组织。另一个研究显示吸烟、腹主动脉瘤和腹股沟疝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另一些研究表明吸烟患者伤口中胶原合成和切口修复模式发生了改变。吸烟影响伤口修复不仅仅可导致腹股沟疝的出现,而且影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先天性腹股沟疝患病率的提高与患儿母亲在怀孕期间每天吸烟超过20支有关。由此可见,吸烟是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六、代谢因素
曾有报道,在饥荒时期,由于食物的缺乏,有人只能以某种豌豆充饥,长期食用可导致胶原代谢紊乱,而造成骨骼和肌腱的改变,同时并发有巨大的腹股沟疝。这种现象又被以后的动物实验证实。在香豌豆喂养的幼龄(30天)大鼠中有50%以上有疝的发生,而对照组则无疝的发生。经分析这种食物所致的中毒,可阻断赖氨酸氧化酶,此酶的活性受阻后使得胶原的合成障碍,并破坏胶原分子间的交联。
必须提及的是,在许多结缔组织结构异常的情况下,患者腹壁结构被削弱,必然会增加腹股沟疝的发病率。
Bellon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证明了在直疝患者的组织中出现了结构异常,并可被金属蛋白酶所标记。我们近来所进行的一组临床研究发现,在接受调查的病人中成人腹横筋膜胶原含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腹股沟疝患者腹横筋膜胶原含量明显低于非腹股沟疝患者。在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中,腹横筋膜胶原含量大小顺序为斜疝直疝复发疝。
Peakcock和Maddon的早年研究也证实了疝形成时腹横筋膜的因素,他观察到所有的成年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都存在局部胶原含量的不足,如果排除手术技术因素,对复发疝的合理的修补方法是加强筋膜或假体材料修补。这一结果,对疝外科专家Lichtenstein来说,为其用假体材料(网片)修补找到理论依据。
Read也发现,在疝患者腹直肌鞘中的胶原含景显著性减少。提取胶原进行检查发现显著的改变,羟(基)脯氨酸与脯氨酸的比例减小(羟(基)腩氨酸组成了胶原干重的80%),分子内的交连未受影响,但是羟(基)脯氨酸的合成受到抑制,在疝患片的胶原纤维的直径发生改变,在电镜下观察到这些患者的心包和皮肤活检标本中也存在相类似的改变,在结缔组织肿瘤,肺气肿,坏血病中也报道了这种改变。基于这些观察,腹股沟疝手术时使用假体材料修补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措施,这也改变了切口疝等其他腹部疝的手术方法,以至于大多数的疝患者均使用生物假体材料修补。因此,Read提出假设,疝形成不仅仅是腹股沟局部筋膜的缺损,而是广泛的结缔组织异常,如抗cx-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肺气肿,成骨不全症等。腹直肌和腹横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已经可以通过电脑输人设备作系统性的评价,以检验该假说和测定腹股沟区的结缔组织功能异常。然而,这个研究未能证实疝患者与对照组之间腱膜特性的差异。但是,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胶原超微结构的改变,生化特性方面观察到羟(基)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男性直疝患者的腱膜存在的问题就是胶原分子中羟(基)脯氨酸含量的下降。
七、遗传因素
相关文献提示腹股沟疝的形成可能与遗传有关。在以往的一些文献中有家族性腹股沟疝病例的报道。存研究发现在对例患者的队列研究中,20.9%的患者存在一代亲缘关系,16.6%存在两代亲缘关系。但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来有人通过对余例先天性疝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若一个女孩存一个患病的姐妹,那么其患病的危险远大于一个男孩或女孩有一个患病的兄弟的风险性。根据这些结果,多数学者认为腹股沟斜疝的遗传模式必定是多因素参与的,而且与性别无关。另一方面,还有研究对位一名以上成员患腹股沟疝的家系研究进行统计,结果发现纵向遗传模式较常见。因此作者认为,这些结果提示相关基因存在于受性别影响的常染色体支配区域,并且是不完全外显。尽管我们已经较为清楚地发现一些病人的疝有家族性遗传的倾向,但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的基因,因此,也无肯定的证据来阐明腹股沟疝的遗传模式。
未完待续~~~
(文字材料来源于陈双教授《腹股沟疝外科学》)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