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大洲,从非洲赤几返回中国,由东莞组建的中国第30批援赤几医疗队正在经历艰难的回家之旅。目前,东莞医疗队员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当地时间2月10日17时许,北京时间2月10日22时许,他们将动身飞往阿曼。
按照原定计划,接下来他们将在当地时间2月12日凌晨1时许,北京时间2月12日凌晨5时许,从阿曼开始最后一程的飞行,在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一中午抵达广州。然而,受疫情影响,2月12日的航班取消了,他们最快也要在2月19日才能起飞。
原本历时7天的归国之旅,现在至少需要14天,这对医疗队员而言无疑是又一重煎熬。在疫情的严峻考验下,在国外逗留的每一分钟都不敢放松,更不敢将多出来的这些日子当成在国外观光的良机,他们根本不敢出门。
医疗队驻巴塔点的点长、医院副院长骆庆明说,队员们对此都非常理解。按照这个行程,医疗队员将在阿曼度过整个新年的假期。骆庆明说,“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我们的心和亲人们永远在一起!”
巴塔点的医疗队员共10人,包括8名医务人员,1名专职翻译,1名厨师:
◎骆庆明: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岳乾军: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杨小立: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林朝凤: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郑锦标: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李敬河: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检验技师
◎陈刘镇: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黄志文: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潘毅:翻译
◎彭伟:厨师他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一起走过了这段援非的日子。他们在归国途中写下的所思所感中,我们看到了赤几人民生活的艰难,看到了非洲小伙的坚强,看到了牺牲、奉献。这些简略的文字背后,蕴藏的是他们一生难忘的岁月。
一起听听
八名医务人员的故事!
骆庆明
知道我要回国,孩子们都很舍不得
这一次离别,与赤几当地的医生同事今生怕是再没机会相见。真舍不得曾经生死与共的同事,我们曾经一起并肩对抗病魔。赤几防疫物资紧缺,未来这一年他们该如何面对疫情考验,是我最大的牵挂。
我也舍不得救治过的孩子,孩子们入院时都是一脸倦容,治疗三四天后就变得活蹦乱跳,他们不怯生,尤其是喜欢和我这个“Amigochino(中国朋友)”打招呼、做鬼脸,我也很喜欢和他们拍照,带些小礼物送给他们。
医院上班的最后一天,我特别认真地检查了每一个孩子,在每一份病情记录上详细写下查房的情况,郑重地签上我的名字。我给每一个孩子送上一包小饼干,知道我要回国,孩子们都很舍不得,纷纷要跟我拥抱。
我喜欢马拉松,家里的运动服多到下辈子也穿不完。去非洲时我特意带了20多件短袖运动服。最后一周,我看到一些孩子衣服破就送一件。一个父亲套到身上,“我现在先穿,孩子长大了再给他穿。”我笑了,想想又有点心酸。
岳乾军
赤几对中医的接受程度超出我想象
在赤几的这19个月,我虽然没有切身感受疟疾的折磨,但大大小小生了数次病,有一次呼吸和胃肠道同时染病,7天时间瘦了6斤;有一次连续2天高热、4天低热,吓得我都以为自己感染新冠了。
走在我们基地的院子里,随处可见蜥蜴在游荡;傍晚时分是漫天蝙蝠的“茶话时光”;临近下雨前,走廊上爬满了各种小虫。甚至非洲还有黑暗料理,就是用其中一种虫子来做原料;猖獗的蚊子,总也消杀不完。
年的某天,我进入总统府,为总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当时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在队友帮助下,我一步步完善治疗保健方案,针对性地给予推拿点穴、针刺贴敷,经过一个半月的调理,我顺利完成了保健任务。
印象最深的是,医院后的第一天上班,连清洁工都在抱怨我:“为什么你这么久不来上班,你的病人需要你”。后来,还有巴塔的学生来跟我学针灸推拿呢,赤几人民对中医的接受程度超出我的想象。
杨小立
非洲小伙坚强的微笑常在我脑海闪现
我医院工作的近天,共完成手术多台,接触病人超过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ose,一个24岁的非洲小伙,他因为脊柱侧弯畸形、腰背部皮肤坏死住院治疗。
我与Jose有过几次接触。第一次是在去年3月,病房的护士无法留置静脉通道,让我去帮忙处理。一进病房,迎面而来的是刺鼻脓臭味。尽管戴着口罩,但那股恶臭味仍使我十分难受,Jose轻声地说:“对不起,辛苦医生你了。”
去年7月,Jose腰背部坏死组织越来越大,来做清创手术。术后第二天,我看到他身边有一本被翻破了的西班牙单词字典。被病痛折磨,他只能长期俯卧,前一天才刚手术结束,竟然还能静下心来学习,我很惊讶。
他说,家庭比较贫穷,没上几年学,现在有空要多学习,希望病好以后能找份工作。他苍白的脸透着微笑,眼中闪着希望的火花。他长期受病痛困扰,买不起止痛药,只能硬扛。我将自己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和买来的几支曲马多针剂送他,希望减轻他的疼痛,可以让他安心学习。
Jose十分感激地收下药品,连连感谢。但愿我的一点付出能对他有帮助,我默默地祝愿他能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过了这么久,他的微笑仍经常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林朝凤
当地同事感染新冠离世是我们最大的痛
一个多月前,大家都做好了延期回国的思想准备。经过国内领导和队里同事们的多方面努力,回国的日子和路线确定了,大家反而都不舍了。这19个月,发生过的一切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也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还记得刚到赤几时,度过初来乍到时的好奇与兴奋后,我们生活和工作归于平静。新冠疫情暴发,我们在缺少防疫物资的情况下和赤几人民、赤几华侨艰难抗疫。那些日子现在回想,仍然心有余悸。
和我们一起工作的非洲当地同事感染新冠肺炎后,因为病情严重,医疗条件有限,抢救无效宣告死亡,是我们援非生涯中永远的遗憾和痛苦,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地方,生命是多么脆弱。
回想援非的初心,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当好“白衣外交官”,不负祖国重托,在非洲大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无悔我们的选择,无悔我们的付出。我们胸前队徽上的那抹中国红,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郑锦标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非医疗队
这19医院眼科执行医疗支援工作,我实现了来援非之前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我牢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全心全意工作,为援外事业贡献力量。
在这期间,我们援外医疗队开展了“光明行在赤几”义诊活动,免费为赤几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使很多原本不能承担手术费用的患者重获光明。我们还多次到偏远乡村送医送药义诊,为缺医少药的乡村送去温暖,
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我注意和当地医护交流,做好眼科带教工作,注重教授眼科常见病的诊断技巧和眼科常规手术的操作技巧,共同讨论疑难病例,共同完成困难的手术,我们希望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非医疗队。
在巴塔工作面临着设备、器械和药物的严重短缺,我和医疗队队友、赤几、古巴医护同事一起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做好医疗工作,得到很多病人的好评和信任,而这里良好的医患关系,“性命相托”让我感动。
李敬河
实现实验室技术人员零感染目标
回想近天的援非经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刚到赤几时,发觉这里比想象中好许多,忐忑不安的心情得到缓解,之后的工作中,我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心情,和当地医生、古巴医生互相配合,共同把日常工作做好。
每逢节日,我与他们互相分享当地美食,互相赠送小礼物,渐渐地我们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对于中国医生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回国了,真是有些舍不得他们,希望他们有机会来中国。
医院化验室camilo医生维护各种小型设备,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各种检测工作。“李医生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化验室医生,他是我的好朋友。”这是camilo逢人就说的话,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好认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赤几新冠出现确诊病例后,医疗队防护物资严重匮乏。我们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协助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大家联合抗疫,实现了实验室技术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将心比心,当地民众能感受到两国的深厚友谊。
黄志文
收到祖国寄来的抗疫物资心里真暖
作为队里的内科医生,医院的诊疗工作、疑难病例会诊、急危重患者抢救,并承担一定的当地医生、学生的带教工作。原以为这就是所有的工作,新冠肺炎的暴发赋予了这次援非特殊的意义。
记得年新冠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后,赤几也很快出现了疫情的蔓延,感染人数迅速上升至千例,每日的确诊人数不断攀升。
赤几医疗条件本来欠佳,平时已经缺医少药。抗击新冠的防护用品以及治疗的设备、药物更是稀缺。关键时刻,我们收到了来自祖国的抗疫物资,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也能感受到牵挂,心里暖暖的。
目前,赤几的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即便离别了依然心存牵挂。真希望当地的卫生情况能得到改善,希望接下来的医疗队能继往开来对当地的人们提供帮助,希望中赤几两国的友谊继续长存。
陈刘镇
这场特别的送别仪式我会一直记得
援非工作结束了,我兴奋之余又有一丝伤感。赤几缺医少药,只有马拉博和巴塔两个城市的医疗资源稍好,其他地区的民众要看个普通的病都比较困难,尤其是手术,一般都要辗转来到这两个大城市。
中国外科医生做的腹股沟斜疝手术切口小、复发率低,很受当地患者的欢迎,不少患者住院就指定要由中国医生主刀手术。去年5月,医院同事Jose的亲戚Mausueto做了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
几个月后,Mausueto来巴塔探亲,特意来到医疗队驻地找我复诊,他的伤口恢复得很好,可以放心活动了。回国前,Jose特意跟我说起了那位老人近来一切均好,我欣慰的同时,也为今后不能再为曾经的病人复查而失落。
赤几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丰富的热带雨林。援非工作快结束前,Jose特意邀请我到市郊的林地溪流里抓螃蟹,让我充分享受了一次大自然的野趣,这是离别前Jose专门给我搞的一场送别仪式,我会一直记得。
相关报道:随总统出访14个国家,踏遍赤几每寸土地,医疗队员的苦超乎想象!
文/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
我就知道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