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的适应证:
(1)手术绝对适应证
①溃疡病急性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②溃汤病急性大出血,或反复呕血,有生命危险者。③并发幽门梗阻,严重影响进食及营养者。④溃疡病有恶变的可疑者。
(2)手术相对适应证
①多年的溃疡病患者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症状剧烈者。②虽然严格的内科治疗而症状不能减轻,溃疡不能愈合,或暂时愈合而短期内又复发者。③其他社会因素如病人的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要求较迅速而根本的治疗者。
(3)手术的忌证
①单纯性溃疡无严重的并发症。②年龄在30岁以下或60岁以上又无绝对适应症者。③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致手术有严重的危险者。④精神神经病患者而溃疡又无严重的并发症者。
根据国内文献统计,经外科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溃疡病人中,急性穿孔最多见占36%;幽门梗阻占21%;急性大出血占12%;疑有恶变占1%;其余30%为内科治疗无效而相对的手术适应证的病例。
肠梗阻的不同分类
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诊断困难,发展快、病情重,常需急症处置。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道疾病,占第三位。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达10%左右。
(一)按发病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凡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变狭小,因而使肠内容通过障碍。①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套叠、炎症等。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肠管扭转、嵌顿疝、肿瘤压迫等。③肠腔堵塞,如蛔虫团、粪块、胆石、异物等。
2.动力性肠梗阻:凡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麻痹性多见,麻痹性是肠管失去蠕动功能,可以发生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腹膜后血肿、腹部创伤。痉挛性是由于肠壁肌肉过度、持续收缩所致,比较少见,如慢性铅中毒,急性肠炎等可以见到。
3.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发生血栓或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麻痹,失去蠕动功能,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二)按局部病变
将肠梗阻分为单纯性与绞窄性,如肠壁血运正常,仅内容物不能通过,称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伴有肠壁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如肠扭转、肠套叠等常常合并肠系膜血管受压称为绞窄性肠梗阻,后者如不及时解除、将迅速导致肠壁坏死、穿孔、进而造成严重的腹腔感染,全身中毒、可发生中毒性休克,死亡率相当高。
(三)按梗阻部位
可分为高位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如果一段肠袢两端均受压造成梗阻又称之为闭袢型肠梗阻,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的存在也可称为闭袢型肠梗阻。这类梗阻肠腔内容物不能上下运行,造成肠腔高度膨胀,肠壁薄、张力大,容易发生肠壁坏死、穿孔。因此,闭袢型肠梗阻需紧急处理。
(四)按梗阻程度
分为部分性与完全性肠梗阻。
(五)按发病缓急
分为慢性与急性肠梗阻。
溃疡病的概述
胃十二指肠溃疡统称消化性溃疡或溃疡病,泛指发生在与胃液接触的胃肠道部分的溃疡,包括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的溃疡等。
溃疡病是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一般认为约1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患此病。医院病人中溃疡病约占1/10.溃汤病有急慢二种类型。急性溃疡病多能经内科短期治疗而愈合;慢性溃疡病多持续较久,非经特殊治疗很难愈合,有可能发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常见多属此型。多数溃疡病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少数发生在胃的幽门与小弯,比为3~4∶1.二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虽有若干差别,但在发病原理、早期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等方面基本相似,可以视为一种病的不同表现。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鉴别诊断:
(一)内科疾病有不少内科疾病具有与腹膜炎相似的临床表现,必须严加区别,以免错误治疗。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冠心病等都可引起反射性腹痛,疼痛也可因呼吸活动而加重。因此呼吸短促、脉搏变快,有时出现上腹部腹肌紧张而被误认为腹膜炎。但详细追问疼痛的情况,细致检查胸部,加以腹部缺乏明显和肯定的压痛及反跳痛,即可作出判断。急性胃肠炎、痢疾等也有急性腹痛、恶心、呕吐、高热、腹部压痛等,易误认为腹膜炎。但饮食不当的病史、腹部压痛不重、无腹肌紧张、听诊肠鸣音增强等,均有助于排除腹膜炎的存在。其他,如急性肾盂肾炎、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等也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无腹膜炎的典型体征,只要加以分析,应能鉴别。
(二)急性肠梗阻多数急性肠梗阻具有明显的阵发性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腹胀,而无肯定压痛及腹肌紧张,易与腹膜炎鉴别。但如梗阻不解除,肠壁水肿郁血,肠蠕动由亢进转为麻痹,临床可出现鸣音减弱或消失,易与腹膜炎引起肠麻痹混淆。除细致分析症状及体征,并通过腹部X线摄片和密切观察等予以区分外,必要时需作剖腹探查,才能明确。
(三)急性胰腺炎水肿性或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均有轻重不等的腹膜刺激症状与体征,但并非腹膜感染;在鉴别时,血清或尿淀粉酶升高有重要意义,从腹腔穿刺液中测定淀粉酶值有时能肯定诊断。
(四)腹腔内或腹膜后积血各种病因引起腹内或腹膜后积血,可以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临床现象,但缺乏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腹部X线摄片、腹腔穿刺和观察往往可以明确诊断。
(五)其他泌尿系结石症、腹膜后炎症等均由于各有其特征,只要细加分析,诊断并不困难。
溃疡病病因和发病机理
溃疡病虽如此常见,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未完全清楚。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广泛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各种病因设想,涉及到遗传、体质、精神神经、体液和局部等因素。每一种因素确也能解释部分发病原因,但是,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善无缺地解释溃疡发生的全部。在溃疡病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由于胃液中胃酸过多,激活了胃蛋白酶,使胃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自家消化”。没有胃酸就没溃疡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溃疡病也可以叫做消化性溃疡。
含有激活了的胃蛋白酶的胃酸,使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发生了“自家消化”,是溃疡病形成过程中一个必经的环节。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自家消化那就众说纷云了。目前,大家倾向一种看法,即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二种互相对抗的力量;促成粘膜自家消化,发生溃疡的因素和保护粘膜完整、避免发生溃疡的因素。通过复杂的神经与体液的互相影响、相互调节,在正常人体内部,总是后者的力量,即保护粘膜完整的因素占优势,因而不会发生粘膜自家消化以致出现溃疡。在各种因素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胃酸和胃粘膜屏障。
1.胃酸是促成溃疡形成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证据是:溃疡只发生在胃肠道分泌胃酸的粘膜处和经常与胃酸接触的邻近部位的粘膜,如胃、十二指肠、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耳憩室等。而从不与胃酸接触的其他部位的消化道粘膜和真正没有胃酸的恶性贫血患者,确实从不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胃液中能消化蛋白质作用的是胃蛋白酶,而胃蛋白酶仅在一定的酸度中才能被激活。pH5.4时,它处于不活化状态;在pH为1.5~2.5时,才是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极好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胃液的酸度是通过各种渠道来调节的。胃酸也受非壁细胞分泌多少影响,非壁细胞分泌越多,氢离子浓度就越低。胃酸也常被唾液、食物、水所稀释、中和或缓冲;也会被碱性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中和。食物进入小肠后,还能刺激肠粘膜释放肠抑胃肽以抑制胃泌素的分泌。凡此种种都是在正常人体内防止胃酸过高,避免发生粘膜自家消化的一些防护机理。
2.胃粘膜屏障是保护胃粘膜避免被激活的胃蛋白酶破坏的主要因素。胃粘膜屏障由粘液及胃柱状上成二个部位组成。稠厚的粘液覆盖在胃粘膜上,起着润滑粘膜和中和、缓冲胃酸的作用,构成第一道防御屏障。位于粘液下面的柱状上皮,它的细胞膜特别向着胃腔的细胞膜,排列的十分严密,和粘液一起,能够阻止钠离子从粘膜扩散到胃腔防止氢离子逆向弥散至粘膜。在正常情况下,氢离子的浓度在胃腔内比血浆中高出一百万倍。这样大浓度差别是靠胃粘膜屏障来维持的。胃粘膜的柱状上皮的再生能力极强,平均四天更新一次,一旦受损害能及时修复,以保持其抵抗力。此外,胃粘膜的丰富的血运也加强了胃粘膜的抵抗力。
许多药物,特别是水杨酸类(阿斯匹林)、皮质类固醇、胆盐、酒精等都是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者,以致大量的氢离子逆向弥散入粘膜,损害细胞、造成粘膜水肿、出血、糜烂而导致溃疡。胆汁反流入胃内也可以直接破坏粘膜。此外,粗糙食物或仪器检查的损伤,胃血管痉挛,胃壁缺血,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均可减弱胃粘膜的抵抗力。
3.其它因素胃十二指肠溃汤常见神经系统不稳定型,多愁易感的人,所谓“溃疡病素质”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忧虑、过度的脑力劳动和溃汤发病或加重病情一定关系。“O”型血的人较其他血型者有较高的发病率,表明溃疡病与遗传有关。慢性呼吸系统功能不全如肺气肿,以及肝硬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的病人,常伴发溃疡病。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内分泌腺肿瘤或增生,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垂体瘤、肾上腺瘤等,发生溃疡病者较多。
原发性腹膜炎的概述
原发性腹膜炎临床上较少见,是指腹腔内无原发病灶,病原菌是经由血循、淋巴途径或女性生殖系等而感染腹腔所引起的腹膜炎。多见于体质衰弱,严重肝病患者或在抗病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或肾病、猩红热、营养不良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时均可致病,尤其是10岁以下的女孩多见。脓液的性质椐菌种而不同,常见的溶血性链球菌的脓液稀薄而无臭味,脓汁和血培养可找到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临床上常有急性腹痛、呕吐、腹泻,并迅速出现脱水或全身中毒症状。
继发性腹膜炎的概述
继发性腹膜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腹膜炎,继发于腹腔内的脏器穿孔,脏器的损伤破裂,炎症和手术污染。主要常见病因有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透壁性感染或穿孔,伤寒肠穿孔,以及急性胰腺炎,女性生殖器官化脓性炎症或产后感染等含有细菌之渗出液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和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引起肠坏死,细菌通过坏死之肠壁进入腹腔。导致腹膜炎。其他如腹部手术污染腹腔,胃肠道吻合口漏,以及腹壁之严重感染,均可导致腹膜炎。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理生理变化
腹膜受到刺激后发生充血水肿,并失去固有光泽,随之产生大量浆液性渗出液。一方面可以稀释腹腔内毒素及消化液,以减轻对腹膜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可以导致严重脱水,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紊乱。渗出液中逐渐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可吞噬细菌及微细颗粒。加以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使渗出液变为混浊,继而成为脓液。常见之以大肠杆菌为主的脓液呈黄绿色、稠厚,并有粪臭味,在诊断上有着重要意义。
腹膜炎形成后之转归,要根据病人之抗菌能力和感染之严重程度及治疗的效果而定。一般年青体壮者,抗病能力强,加之致病毒力弱,病变损害轻,治疗适当,则腹膜炎可向好转方向发展,炎症消散,腹膜病变自行修复而痊愈。如果感染局限为膈下脓肿,盆腔脓肿,肠袢间脓肿则需切开引流治疗。年老体弱,病变严重,治疗不适当不及时则感染可迅速扩散而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膜严重充血、广泛水肿、炎性渗出不断增加,血容量急骤减少,腹腔内可积存数千毫升脓液,肠管浸泡在脓液中,胃肠壁也高度充血水肿,肠管内充满大量液体和气体,肠管高度膨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形成麻痹性肠梗阻。由于腹膜吸收了大量毒素以致发生中毒性休克。膨胀的肠管可迫使膈肌升高,从而影响心脏功能。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气体交换也受到一定障碍,加之高烧毒血症和败血症,脱水酸中毒、中毒性休克加深等。最后可导致多脏器衰竭(MSOF),这些都是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主要致死原因。
腹膜炎被控制后,根据病变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常遗留有相应的纤维粘连,但大多数粘连并不产生任何后果,而部分患者可产生粘连性肠梗阻,所以及时的清除病灶和控制感染,手术时彻底清洗腹腔,对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股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女性骨盆较宽阔,联合肌腱及陷窝韧带常发育不全或变薄,导致股环宽大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的诱因,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故女性多见。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大网膜。
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向下的,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但一出卵圆窝后,却突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加以股环本身狭小,周围韧带坚韧,因此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易复性腹疝的症状较轻,常为病人不注意,尤其肥胖者更易被疏忽和漏诊。股疝之疝块通常不大,主要表现为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大小通常象一枚核桃或鸡旦。质地柔软,为可复性。由于囊外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平卧而回纳疝内容物后,有时疝块并不完全消失。由于疝囊颈狭小,当咳嗽增加腹压时,局部咳嗽冲动感不明显,一部分病人可在久站后感到患处胀痛、下坠不适。
约半数病例,发生嵌顿,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出现急性肠梗阻疝状时才来就诊。故对急性肠梗阻病人,尤其是中年妇女,应注意检查有无股疝,以免漏诊。
股疝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上内方,呈梨形,而股疝则位于腹股沟韧带之下外方,多呈半球形。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嘱病人站立或咳嗽,为腹股沟斜疝时疝块不再出现,而股疝则复现。腹股沟直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手指检查腹股沟(Hesselbach)三角,腹壁有缺损。
2.大隐静脉曲张结节:在病人站立或咳嗽时可增大,平卧时消失,可误为可复性股疝。鉴别要点在于用手指压住股静脉近侧端,可使大隐静脉曲线结节膨胀增大,而股疝则否。静脉曲张者常伴有下肢其它部位的静脉曲张,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淋巴结肿大:嵌顿性股疝应与急性淋巴结炎相鉴别,后者常呈椭圆形,虽有压痛,但没有剧烈腹痛等急性肠梗阻症状。常可在同侧下肢找到原发感染灶。
4.髂腰部寒性脓肿:因有咳嗽冲击感,平卧时肿块也能部分缩小,可与股疝相混淆,但它多位于腹股沟外侧,偏髂窝处,有较明显的波动征。X线片可见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腹外疝病理解剖概述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四部分组成。
1.疝门:它是疝囊从腹腔突出的“口”多呈环形,亦称疝环,亦即相当于腹壁薄弱或缺损处。各类疝多依疝门部位而命名,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
2.疝囊:疝囊是腹膜壁层经疝门而突出的囊袋结构,可分为囊颈、囊体、囊底三部。囊颈指疝囊与腹腔相连接的狭窄部,位置相当于疝门,由于肠内容物经常经此而进出,故常受摩擦而增厚。特别在老年患者,病史长,受佩用疝带的软压垫压迫,可使囊颈格外肥厚坚韧。囊体是疝囊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囊腔是疝内容物留居之处。囊底指疝囊的顶端部分。
3.疝内容物:即指从腹腔突出而进入疝囊的脏器和组织。常见的内容多是活动度大的。以小肠占首位,其次是大网膜,其它有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卵巢、输卵管、Meckel憩室等,但较少见。
4.疝被盖:指疝囊以外的腹壁各层组织,通常由筋膜、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组成,可因疝的部位尚有所增减。上述各层组织常因疝内容出入,留居而被扩大或受压,以致萎缩、变薄。
腹外疝临床病理类型
按疝内容物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腹外疝可分为下列类型,即按疝的内容物能否回纳分可复性疝、难复性疝;按疝的内容物有无血循环障碍可分为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1.可复性疝:凡疝内容很容易回入腹腔的,称为可复性疝。一般说来,在腹外疝早期,腹内容物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奔跑、劳动以及咳嗽、排便等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出;而在平卧时自然地或用手轻推即可回纳入腹腔。有的腹股沟疝的疝囊位于腹股沟管内,肠内容物疝出时,视诊还不能看到,称为隐匿性疝,很易自然回纳,也属可复性疝。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的,称为难复性疝。常因疝内容物(多数是大网膜,也有小肠)反复疝出,表面受摩擦而损伤,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也有些病程冗长的巨型疝,疝门十分宽大,其周围组织已萎缩变薄,或已消失成缺损,毫无抗力、大量疝内容物随着重力下坠而久留在疝囊内、腹腔容积相应变小,无法再予容纳,也可逐渐变成难复性疝。腹腔后位的脏器,在疝的形成过程中,可随后腹膜壁层而被下牵,也滑经疝门,遂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常见脏器右侧为盲肠,左侧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前位是膀胱。由于滑动过程容易发生粘连,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滑动性疝的病理学特点是和疝囊相连的组织内含有供应盲肠等脏器的主要血管、损伤切断后可使其失去活力。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三大科室将被颠覆!大批医生或沦为人工智能助理
卫生资格人机对话考试各专业考试时间公布!
文都教育在线测评护士资格考试机考模拟系统使用说明
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复习要点
三年内未取得执业资格将被辞退,通过考试有奖励!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