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属小医学“水肿”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血瘀水溢。《医编·肿胀》篇:“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血结而后水随蓄者。”血瘀气滞,经脉痹阻,影响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水液不循常道,停蓄体内,溢于肌肤,而为水肿。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免疫性疾病,临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主要表现。
[临床应用]
祝建华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桂枝12g,茯苓12g,桃仁9g,牡丹皮9g,赤芍9g。身肿,心悸,腰部冷痛酸软,舌淡胖,加制附子、肉桂;身肿,神疲纳差,便溏,加干姜、白术;身肿,口燥咽干,潮热耳鸣,圳龟板、熟地黄、山茱萸皮;身肿,按之没指,头身
困重,舌淡苔白,脉紧,加大腹皮、苍术;身肿,按之没指,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加黄柏、车前子;身肿,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加麻黄;身肿,头晕,心悸,面色不华,加当归、熟地黄。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水肿消退后,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蛋白尿,用桂枝茯苓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治疗慢性肾炎98例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5年,最长21年。以年北戴河会议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案,分为慢性肾炎普通型51例,肾病型38例,高血压型
9例。治疗方法:根据症状予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结果: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71例;部分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肾功能基本正常,尿蛋白微量或(+)18例;无效:病情无改善或恶化9例。一般疗程在1~3个月之间。[病案举例]
唐某,女,31岁,已婚,工人,年3月1日人院。眼睑、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3年余。症见眼睑、双下肢轻度浮肿,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于脚麻木,经期推后且腹痛,量少,色暗有块,舌淡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腻,脉细涩。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尿素氮20.3mmol/L,肌酐.3umoI/L。诊断为慢性肾炎普通型,证属血亏瘀阻,水溢肌肤。治以化瘀利水,养血和血。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2g,茯苓12g,桃仁9g,牡丹皮9g,赤芍9g,当归15g,熟地黄15g,木香9g,川芎9go连服15剂,水肿消失,余症明显减轻,尿蛋白(+),肾功能正常。再以桂枝茯苓丸加阿胶,诸药各等份,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2次,开水送服,连用1个月,诸症消失,尿蛋白(—)。1年内复查小便3次,尿蛋白均为(一)。
按:桂枝茯苓丸具有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方中赤芍、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桂枝外解肌表,内能温阳化气,助膀胱以化水,温通经脉,助桃仁、牡丹皮、赤芍化瘀之力。全方虽以化瘀为主,但又顾及利水,化瘀以绝病之根源,利水以消水肿之症状,瘀水同治,相得益彰。治疗前期,适当加减。阳虚阴寒内生,血脉不温则血行涩滞,或阴血亏虚,血脉不充,血行不畅,或气虚则推助血液流行之能力减弱,均可导致血瘀。血受寒凝结成块,血受热煎熬成块。故治疗之初要依寒热虚实之偏重不同,适当进行加减。治疗后期,守方不变。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水肿等症基本消失,这时用药应紧扣水肿病血瘀水溢这一基本病机,再连服桂枝茯苓丸1~2个月,消蛋白尿,防复发,巩固提高疗效;且丸药服用方便,疗效缓而持久,最适用于此病。
二、紫癜性肾炎
紫癜属于中医学“斑疹”范畴。由于过敏性紫癜常因外感或过敏引起,其病机是患者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或食人有动风之品,风与热相互搏结,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迫胃肠,甚则及肾,故有皮肤紫癜,腹痛频作,甚则便血、尿血;如属虫咬后,局部红肿水疱,为止毒侵浮所致,湿毒化热,阻于经络,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亦可出现紫癜,甚则尿血;如寒邪外侵,内滞于血络,亦可发为紫癜,气不摄血而尿血。现代医学认为紫癜性肾炎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牛在皮肤紫癜后1个月内,有的可问时扑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尿异常,如蛋白丢失过多,亦可出现肾病综合征,如果血尿、蛋白尿长期存在,亦可伴有肾功能减退,最后导致慢性肾衰。
[临床应用]
李芳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5g,牡丹皮10g,桃仁10g,川芎10g,僵蚕10g,大蓟10g,小蓟10g,茯苓15g,白芍15g,苦参15g,制大黄6g,知母6g,黄柏6g,每日I剂,分2次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紫癜性肾炎,收效显著。观察病例64例,治疗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4~13岁,平均9.2岁;28例临床分型属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6例临床分型属血尿和蛋白尿。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4~12岁,平均8.9岁,25例临床分型属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5例临床分型属血尿和蛋白尿。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符合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修订的“紫癜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草案)”中的诊断和临床分型。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每日1剂,分2次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药用克敏能片(30kg,每日5mg;,30kg,每日10mg),保肾康片(1~2片,每天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尿常规复查正常;有效:尿常规复查尿蛋白、镜检红细胞较治疗前有减少;无效:尿常规复查无改善。结果:治疗组服药1个疗程,治愈2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91%。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3例,无效9例,有效率7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三、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届中医学“石淋”、“血淋”、“腰、腹痛”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以突发患侧腰、腹疼痛,或绞痛、恶心、呕吐、小便不利,或见肉眼血尿等。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临床血瘀证多见。多由湿热蕴结下焦、化火灼阴、煎熬水液、尿液凝结、瘀结水道,发为“石淋”,本病与肾、膀胱气化密切相关。
[临床应用]
陶宪武单用桂枝茯苓丸,每次2~3丸,每日服2次。若出现排石反应时,以金钱苹30—60g水煎取汁送服上药。观察病例:例,采用随机分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男29例、女26例,20岁1例,20—29岁10例,30—39岁27例,40—49岁12例,50岁5例。刘‘照组男31例、女24例,20岁2例,20~29岁12例,30-39岁30例,40-49岁9例,50岁2例。观察对象凡具有典型症状及体征并经B超或x线检查确诊,病程1个月以上者,患者多有血瘀证表现。其中痛处固定者,治疗组、对照组每例均有;刺痛为主者,治疗组51例,占92.7%,对照组48例,占87.3%;舌质瘀暗者,治疗组46例,占83.6%,对照组43例,占78.2%。结石大小与部位:①结石横径小于5mm者,治疗组9例,对照组13例;横径大于5mm,小于10mm者,治疗组46例,对照组42例。②结石部位在输尿管上段者,治疗组9例,对照组5例;中段者,治疗组12例,对照组15例;下段者,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结石位于一侧输尿管者,治疗组49例,对照组54例;位于两侧者,治疗组6例,对照组1例。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口服桂枝茯苓丸治疗,每次2~3丸,每日服2次。若出现排石反应时,以金钱草30~60g水煎取汁送服上药。②对照组以加减八正散(即原方加金钱草,减大黄)每日1剂,水煎服2次。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可依病情做相应对症处理,鼓励多饮水,多做力所能及的适量的跳跃之类活动等。3个月为1个疗程,每月B超复查1次。治疗结果:①疗效标准:治愈:结石排净者;有效:结石部分排出或结石下移2cm者;无效:结石下移2cm或无改变者。②疗效分析:治疗组:治愈35例(63.6%),有效12例(21.8%),无效8例(14.6%)。对照组:治愈21例(38.2%),有效14例(25.5%),无效20例(36.4%)。两组对比:治疗组的治愈串、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
吴建华以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物为:桂枝10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侠苓15g、金钱草20g、白术10g、枳壳10g、生地黄12g、牛膝6g为基本方。气虚加黄芪15g、党参12g;阴虚加熟地黄15g、枸杞子10g,减轻桂枝用量;剧痛加川楝子10g、延胡索
10g;血尿加白茅根15g、小蓟10g;便秘加元明粉10g(冲服)、大黄10g(后下),以枳实易枳壳。每日1剂,子3次煎汁服用。观察病例:例,随机分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男46例,女19例;年龄20~67岁,平均39.5岁;输尿管上段结石19例,中段结石18例,下段结石28例;结石直径最大1.1cm;伴肾盂积水58例,血尿52例。对照组男37例,女17例;年龄19~63岁.平均38岁;输尿管卜段结石18例,中段结石16例,下段结石20例;结石直径最大1.0cm;伴肾盂积水48例,血尿43例。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补液、消炎、解痉止痛、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煎剂口服,以桂枝茯苓丸加味为主。每日1剂,予3次煎服用,并嘱多饮水、适度跳动。疗效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超复查结石消失,肾盂积水消退;有效:疼痛好转,患侧肾区叩痛消除,尿检正常,B超示结石下移,肾盂积水改善;无效:B超示结石大小、部位无变化,肾盂积水等与治疗前无大差异。结果:治疗3-30天,治疗组治愈48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有效率98.46%;对照组治愈19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有效率88.89%。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蔡锡英用桂枝茯苓丸用于石淋或石淋引发肾积水属于气化无力、尿浊沉积成石类型的治疗,用桂枝茯苓丸合石韦散化裁。药用: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5g,石韦15g,滑石15g,冬葵子15g,车前子15g,瞿麦15g,木通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后20min原地跳跃10min,取得较好疗效。
蔡新风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加三金汤、石韦散加减:桂枝15g,亦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石韦15g,瞿麦10g,郁金15g,滑石10g,金钱草50g,海金砂15g,车前子15g,白芍1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嘱其服药20min后,原地跳跃10min以利结石下行排出。治肾气亏虚、气化不利证泌尿系结石及伴肾积
水,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潘某,男,60岁,干部,年11月20日就诊。患肾结石6年,右腰部绞痛24h,曾因右肾结石于6年前在本院中医科住院3个多月,因无结石排出而出院,出院后曾屡服中药,仍无明显疗效。笔者观其所服诸方皆以清热利湿为主,此次发病是于24h的,晨起跑步
时感腰部绞痛阵作,即在单位卫生室给予阿托品及哌替啶肌内注射,疼痛稍缓后来本科求治。x线拍片示:右肾下结石(约0.5cmx1.9cm),并右肾积水。检查: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味酸臭,舌淡,舌苔黄腻,脉滑数。笔者认为不应按单纯的湿热内蕴煎熬成石而施清热利湿、化石通淋之剂,此乃气化无力,尿浊沉积,日久化热,湿热内蕴而成石,治以通阳化气、化瘀除石,兼以清利湿热之剂。遂用桂枝茯苓丸合石韦散化裁。药用: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5S,石韦15g,滑石15g,冬葵子15g,车前子15g,瞿麦15g,木通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I剂,分2次服,服后20rain原地跳跃10min。服药22剂后,排出1枚约大花生仁大之咖啡色釉皮样结石,表面光滑明亮,再行x线拍片:未见结石及积水。
按:桂枝茯苓丸一方曾被多家理解为活血化瘀及化瘀除癥之剂。根据其组成,笔者认为本方除具有化瘀作用外,方中桂枝通阳化气;茯苓扶正固本;牡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合用,使阳气通畅而瘀块得行,瘀去又不伤正,故为治疗气化无力而致瘀积之良方。用量方面,应遵古圳,诸药等量而用。石淋多为湿热蕴结、尿液煎熬所致,临床医者多投清利湿热之剂,笔者认为:肾气不足,气化无力,尿浊瘀积,日久化热人络而尿血,因肾瘀,水之下源不通,积于肾而致肾积水。故临证千变万化,皆因气化不利而致,故应用桂枝茯
苓丸效果显著,诸症得除。结石多由肾气不足,气化不利,使尿浊结而成石。但临床不宜使用补肾气之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因既已成石,必然瘀滞已久,难免化热结湿,而内蕴湿热,服亡药必助热恋邪,使湿热更甚,诸症愈重。故非通阳化气、祛瘀化石之品不行。结石证多见血尿,有的医者见血尿则不敢通瘀行滞,而本证的血尿与“所以血不止者,具瘸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所指是非常相似的,邵应使石去肾女,血方止,否则是徒劳的。因而在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石淋时,所有血尿证者,除甚者,笔者很少止血,反而将通瘀之品增值,多能在短期内使痛消血止。通观石淋一证,除并发肾积水者不难诊为肾气不化外,多数患者无明显肾气不足、湿热蕴积证,此类患者皆屈肾气不足而致结石。因为年龄、营养条件或其他因素而使其虚证不显著,故均应投以通阳化气之品,若投清热利湿、化石通淋之品,则收效不著,且复发率甚高,此乃肾气未复之故也。
李某某,女,39岁,农民,年8月15日急诊入外科住院。年8月19日中医会诊:患者呈急性痛苦病容,形体瘦弱,左下腹绞痛,呈阵发性,并向会阴部及大腿内侧放射,左下腹疼痛拒按,左肾区扣痛,舌淡苔白腻,脉弦滑。3年前曾有类似病史,尿分析:蛋白(+),红细胞(+++)。年8月17日腹部平片示:左侧输尿管膀胱人口处可见0.3cmx0.5cm结石影,诊断:左侧输尿管下端阳性结石。入院后西医曾以抗炎治疗。处方:桂枝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石韦15g,瞿麦log,郁金15g,滑石10g,金钱草50,海金砂15g,车前子15g,白芍1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嘱其服药20min后,原地跳跃lOmin以利结石下行排出。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腹痛消失。25日查尿分析正常,继服上方5剂,于8月29日复查腹部平片,结石影消失,共服8剂,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按:石淋病因不同,因此不能单用一法一方治疗,必须根据病情而辨证治疗。几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用桂枝茯苓丸为主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及肾积水,属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尿浊沉积成石之本虚标实证,取得了病程短、疗效明显的效果。此方曾被多家理解有活血化瘀之效外,其实尚有扶正通阳化气利水之功,方中桂枝能通阳化气,茯苓扶正利水;牡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同用,使阳气通畅,水湿得以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去,再配以排石之品,结石去肾积水亦随之消失。
四、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又称肾功能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损害,肾实质严重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包括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盐、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从而出现氮质血症及一系列临床表现。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表现。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关格”、“癃闭”等范畴,涉及肾、肝、心、脾等多个脏腑,其病机为肾虚、血瘀、湿毒。
[临床应用]
小暮敏明用补中益气汤与桂枝茯苓丸加红花、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伴肾病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
李学铭喜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炙桂枝6-10g,带皮茯苓12-30g,赤芍、白芍、桃仁、炒地龙各12g,牡丹皮10-12g,生黄芪20~40g,制大黄3~10g。若阳虚加仙灵脾10g,气虚加太子参12g;血虚加丹参15g;阴虚去桂枝,加何旨乌12g;湿重加生薏苡仁20g;多痰加杏仁10g,厚朴12g。除配合以必要的降糖、降血压、降尿酸等西药与虫草菌丝制剂如百令胶囊以外,一般不再用其他药物,治疗早、中期肾功能损害所致的氮质血症3例,疗效显著。
刘斌武等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8g,泽泻、茯苓各20g,赤芍15g,牡丹皮、桃仁各10g,黄连6.治疗癃闭,疗效满意。
[病案举例]
患者,女,29岁,年因蛋白尿经肾活检诊断为1sA肾病。同年11月经用和汉药五苓散、白虎加人参汤等治疗,肾功能稳定,以后未坚持治疗。年2月因合并急性支气管肺炎,使肾功能不全加重而再次就诊。4月13日因肾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血肌酐(Cr).52umol/L,血尿素氮(BUN)7。14mmol/L]及高血压而住院,给予饮食疗法及降压治疗。从住院第10天开始给予泼尼松龙(PSL)10ms/d。因蛋白尿无减轻,从第18天开始连续3天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g/d)。第38天(PSL治疗4周后),Cr值为xmol/L。住院第30天依据临床表现将住院最初给予的柴苓汤改为补中益气汤,其后又并用桂枝茯苓丸加红花、大黄,肾功能明显改善。第天,Cr.68p.mol/l,,BUN9.mmol/L,PSL减量至20mg/d。住院
天出院。门诊随访,身体状况良好。
某,男,65岁,退休工人,年9月初珍。患者干年被确诊患2型糖尿病,年出现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等轻度增高。今症见面色白,面部虚浮,下肢轻度浮肿,按之凹陷,畏寒,精补疲乏,腰酸,口淡不渴、纳谷不丰,便溏,夜尿增多,脉沉细数,重按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血压20/12kPa,尿蛋㈠(++),血肌酐xmol/L,尿素氮20mmol/L,双肾B超检查末见异常。治拟温刚利水、化瘀泄浊。药用:炙桂枝、牡丹皮、赤芍、白芍、桃仁各10g,茯苓皮、生黄芪各30g,炒白术、炒地龙各12g,车前草、生薏苡仁各20g,制大黄2g。原用降糖药续服,再加用百令胶囊4片,每日3次。服28剂后,肿消、纳增、便溏除,畏寒等症好转。黄芪加至40g,制大黄加至5g,续服1个月余复查:尿蛋白(+),血肌酐~xmol/L,尿素氮12.7mmol/L。再用上方去白术、车前草、薏苡仁,加仙灵脾10g,丹参15g,山茱萸12g。至年2月,共复查4次,血肌酐均正常,尿素氮正常或轻度偏高,尿蛋白(士~十)。
丁某某,男,48岁,农民,年3月初诊。1年前因尿色深而检查,确诊为双侧多发性肾囊肿,肾功能轻度异常。今症见面色黯滞,形体略胖,精神不振,腰部酸痛,夜尿略增,胃纳正常,大便偏溏,脉细弦数,舌淡红、尖边有瘀点,苔薄白。血压正常,尿蛋白(士),血肌酐jxmoL/L,尿素氮28mmol/L。治拟益气化瘀、利水泄浊。药用:炙桂枝6g,茯苓、赤芍、白芍、桃仁、炒地龙各12g,生黄芪、生薏苡仁各20g,牡闩.皮、佩兰各10g,制大黄3so服7剂,症、脉、舌均无进退,原方去薏苡仁、佩兰,三药加量,桂枝为10g,制大黄为6g,生黄芪为40g,再加王不留行(留行子)12g,仙灵脾10g。共服21剂后复查,尿蛋白(士),血肌酐umol/L,尿素氮8.2mmol/L,腰痛消失。续用原方,减制大黄为4g,去王不留行(留行子),加续断12g。以此治疗3个月,共复查肾功能2次,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
王某某,男,76岁,部队离休千部,年10月初珍。有高血压痛史20余年,10年前出现蛋白尿,5年前检查发现忤功能轻度异常。经长期,中西药治疗,病情相对稳定,们肾功能未获显著改善,身体虚弱,动辄气短,面色少华,面容虚浮,双下肢中度浮肿,按之凹陷,腰酸腿软,口淡纳差,夜尿明显增多,脉沉细弦,尺弱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血压26.7/14.7kPa,尿蛋白(+~++),24h胶蛋病定量1.4g,血肌酐:~mol/L,尿素氮7.8mmol/L。治拟益气温肾、化瘀泄浊。药用炙休枝、牡丹皮、仙灵脾各10g,茯苓皮、生黄芪各30g,赤芍、白芍、桃仁、炒地龙、太子参、炒杜仲各12g,生薏苡仁20g,制大黄5g。配合用西药硝苯地平片10mg,1日3次,洛丁新片lOmg,1日1次。服中药7剂后,大便转溏,日二行,足肿减轻,精神好转。遂以原方加丹参15g,黄芪加至40g。续服近1个月后复查:血压23.5/12.8kPa,尿蛋白(++),血肌酐xmol/L,尿素氮7.4mmol/L。除面色少华以外,其余症状基本消除。仍以上方出入服月余复查,血压正常,尿蛋白(++),血肌酐98~mol/L,尿素氮7mmol/L。继续治疗至今5个月余,无明显自觉症状。年春节后一度因饮食不节而致血肌酐上升至bmol/L,用上方加川连3g,炒山楂12g治疗后,恢复正常。
按:据临床观察,肾功能损害所致氮质血症之患者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阳气内虚,加以病程较长,久病多瘀,以致气虚瘀留,酿生内热,郁而成浊,从而出现血肌酐升高等表现。因此气虚与瘀血、湿浊等困阻互见是本病主要的病机特点。治疗用药,当以邪正兼顾、峻缓适度为总则。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性缓而功著,祛邪而护正,李学铭常取用之。他认为,桂枝茯苓丸一方中桂枝、芍药相伍,和表里、调营卫、利气血,共为主药,辅以桃仁化瘀,茯苓利湿,牡丹皮与桂枝辛苦相合,增活血之功而抑辛燥之弊。再参人黄芪益气,地龙搜剔伏邪,乃补阳还五汤用法,意在增强化瘀作用。但黄芪用量不宜过大,临床中发现每剂用量若超过40g,容易恋湿壅中而致苔厚脘胀,毕竟本病与中风偏枯的病机迥异,故只宜师其法而不用其量。至于大黄一味,为公认之降低血肌酐、促进代谢物质排出之有效中药,但在具体应用时亦须变化,如内热偏重,大便易秘结者,每剂10g,甚者生用以峻下之,或佐以芒硝,这是取承气汤、桂枝大黄汤用法;若体虚较著或大便溏软者,每剂2~3g,或与养血、滋阴、温阳等药为伍,这是仿大黄廑虫丸与黄龙汤方意。总之分别按照里热邪传与真气虚弱之程度而灵活变化。
涂某某,女,52岁,午5月24日初诊。住院号:。患医院行“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20天,发作全身浮肿,尿少,发热,神志模糊,肤痒发斑,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圩功能衰竭”,经川西药抗菌、利尿等综合治疗不效,遂转入我院。刻诊:患秆尿少,全身浮肿按之没指,腹胀,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时躁扰抽搐,全身肌肤有散在紫红色斑块,瘙痒,下腹部手术创口周围疼痛拒按,舌质淡紫、苔薄黄而干,脉细涩。参合脉证,按血瘀水蓄之癃闭治疗。处方:桂枝8g,泽泻、茯苓各20g,赤芍15g,丹皮、桃仁各10g,黄连6g。1剂毕,小便增多,神清,抽搐停止,3剂服完,小便通利,浮肿消大半。续服14剂,病安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此案病发于手术后,瘀血未散,热毒内任,相互交结,阵于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内停,现癃闭诸证,用桂枝茯苓丸逐瘀散结,化气行水,加黄连、泽泻清热利水泄毒而获效。
五、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范畴,血瘀水停型肾病性水肿临床以肢体浮肿,皮下瘀斑,面唇色黯,皮肤粗糙,舌胖黯或有瘀斑为辨证要点。肾脏疾病,其组织的病理改变常见增生性变化、基底膜增厚、组织纤维化等。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认为与血瘀有关。
[临床应用]
李培旭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0g,茯苓30g,牡丹皮、桃仁各10g,赤芍15g,泽泻、生姜皮、水蛭各10g,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各30g,党参15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治疗血瘀水停型肾病性水肿,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韩某,男,38岁,患水肿病10年。刻诊:全身浮肿,伴腹水,阴囊肿大,面唇色黯,皮肤粗糙,肢体困重无力,舌淡胖黯苔白润,舌底络脉粗黑,脉沉涩。B超提示:双肾弥漫性损伤、腹水大量。尿蛋白(++),白细胞(+)。珍为肾病综合征,证属血瘀水停。药用:桂枝10g,茯苓30g,牡丹皮、桃仁各10g,赤芍15g,泽泻、生姜皮、水蛭各10g,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各30g,党参15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6剂后,水肿消退,继服24剂,水肿全消。B超示:腹水消失。
按:桂枝茯苓丸具有通阳利水、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因水病血”或“因血病水”,水血互结的水肿。本方用治水肿,似与《金匮要略》治病不同,实属异病同治。方中桂枝、茯苓通阳利水;牡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具体应用时可加泽泻、生姜皮以增强其利水效果,或加水蛭、益母草以增强其化瘀之力,则疗效更为显著。
六、输尿管囊肿
输尿管囊肿,中医学无此病名,据临床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癥瘕”、“积聚”之范畴。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调,痰湿凝滞,瘀血稽留,气滞络阻而成。
[临床应用]
刘信奇以桂枝茯苓丸为基本方,药用: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12g,水煎2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腹胀、大便秘结者加莱菔子、大黄;恶心欲呕者加法半夏、陈皮。治疗输尿管囊肿1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8~49岁,均经膀胱镜检查确诊。囊肿最小者如蚕豆大小,最大者如乒乓球大小。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法,方用桂枝茯苓丸。疗效标准:痊愈:疼痛缓解,自觉症状消失,膀胱镜复查囊肿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内疼痛未见复发,但未复查膀胱镜证实其囊肿消失;无效:经治疼痛无缓解或恶化。治疗结果:本组12例中,痊愈8例,显效4例,全部有效。一般服药3剂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10剂后愈。
[病案举例]
王某,男,42岁。因左下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6天,医院多次肌内注射阿托品、哌替啶终痛不能缓解而转入我科。入院查,急忭痛苦貌,弯腰弓背坐立不安。左下腹压痛(+),左侧肾区叩击痛(+)。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弦滑。B超检查示:左肾中度积水。静脉肾盂造影:左肾肾盂、肾盏及精尿管不显影。膀胱镜检查:左侧输尿管可见一约3cmx3.5cm大小囊状物,精尿管口欠清晰。诊断为左侧输尿管口囊肿。中医辨证属痰瘀凝滞,经络瘀阻。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药用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12g。共服10剂,诸症若失。B超复查:左肾积水消失。左肾逆行造影:左肾盂、肾盏及精尿管全程显示良好,形态规则,未见梗阻与破坏征象。膀胱镜复查:左侧输尿管口清晰,囊肿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桂枝茯苓丸因具有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笔者根据其方药功能,试用于治疗男性输尿管囊肿,均获满意疗效。方中桂枝辛温善行,人气分亦人血分,人气分则通阳化气以除湿化痰,入血分则温通血脉以活血消癥;茯苓祛痰利水,以助桂枝除湿化痰之功,二药合用,人阴通阳;牡丹皮、桃仁破血祛瘀,消癥散结,助桂枝通血脉、化瘀滞;芍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祛瘀消瘕之功。
七、尿痛
尿痛属中医学“淋证”范畴,对于临床不明原因的尿痛,根据“不通则痛”的理沦,运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
范春茹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单煎肉桂5g送服。治疗尿痛证,取得显著疗效。
周俊文药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木通、小蓟、早莲草、生地黄、藕节、仙鹤草、甘草。治疗膀胱瘀血,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王某,女,66岁,年1月5日初诊。2年前患者因感受寒凉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经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此后常常反复发作。近1年尿频、尿痛症状逐渐加重,小腹坠胀、憋胀,约5~10min排尿1次,尿后小腹抽痛刺痛难忍,口干心烦,舌暗红苔薄.脉沉。尿常规(—),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笔者认为此症虽为急性炎症转变而来,但迁延日久,伤及肾气,气虚血瘀,不通则痛。用桂枝茯苓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每日3次,每次3粒,单煎肉桂5g送服以鼓舞肾气。服用2周后尿痛略减,1个月后排尿间隔在20~40min。连续服用2个月后尿痈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按:桂枝茯苓胶囊处方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等中药精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效。本案具备下焦瘀血之病机,辨证施治,采用桂枝茯苓胶囊以活血化瘀、活血通络为主,通则不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解痉、镇痛、抗炎的作用。
赵某,男,28岁,年4月8日初诊。10天前,被人踢伤小腹,当天只觉小腹痛,自服2片贴贝诺酯(扑炎痛),次日天亮解小便时,小腹疼痛加重,小便不畅通,欲解不出,小腹坠胀,尿色红,自到药店买阿莫西林、贝诺酯(扑炎痛)及止血药服用,症状不减,又经输液仍无明显好转,改投中医治疗。刻诊:小腹胀痛,拒按,小便淋漓疼痛,尿色红可见漂浮的小血块,舌边瘀点,脉弦紧。B超:膀胱充盈,尿液浑浊。小便常规:RBC(++),WBC(+)。此为膀胱瘀血。治宜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佐以凉血止血。药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木通、小蓟、旱莲草、生地黄、藕节、仙鹤草、甘草。连服4剂,排出多个小血块,小便得通,腹痛消失,尿色正常。再服2剂,症状全无。
按:此为小腹受外力伤害所致膀胱瘀血的病例。方中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木通、小蓟利尿通淋;旱莲草、生地黄、藕节、仙鹤草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药性。渚药配伍,共奏化瘀通淋、凉血止血之功,则诸症自除。
秦立志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