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对颈腰背痛的影响,是一个尚未被医学界深入认识或广泛接受的新领域。
先天的结构发育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或后天结构改变(如:足弓塌陷、扭伤后关节错位或下肢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等)都会对下肢生物力学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骨盆、腰部乃至全身的力线改变。尤其是外伤性的结构改变,除了造成不可逆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缺失以外,还会导致运动模式的改变,更容易对身体带来代偿性的劳损——通常患者并不自知。
因此,当在临床遇到久治不愈或者反复发作的腰腿疼痛案例时,除了要考虑腰椎、骨盆因素外,请不要忘记继续向下探寻下肢生物力学失衡的踪迹!
病案资料一、患者资料
龚XX,女性,48岁,建筑工人。
二、主诉
腰骶、腰髂部疼痛3年余。
三、现病史
3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腰髂部疼痛。平卧时整个腰骶部疼痛、侧卧时同侧腰髂部疼痛明显,因疼痛夜间辗转难眠。久坐、久站、久行均不适,坐沙发时腰部酸痛明显。偶有双侧腘窝至小腿麻痛。
经X线检查,外院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改变,予针刺、推拿、中药外敷等治疗,无明显缓解,症状逐渐加重。
四、三步定位诊断思路
(一)神经定位诊断
主诉症状在卧位发作明显,初步判断主要病位不在腰椎。(骨盆)
卧、坐、站、行均有不适症状,推断可能存在2个以上病位因素。(骨盆、核心、下肢力学)
(二)触诊诊断、动作评估
腰部肌肉紧张,左侧腰肌相对肥大。
L3/4左侧压痛(+),L5/S1右侧压痛(+)。
右足弓僵硬,足跗骨关节(舟骨-楔骨-跖骨)活动度差;第一、二楔骨隆起。补充问诊,患者诉年轻时曾因重物砸伤右脚,导致右小腿下部损伤及右足中部(具体不详)骨折。
闭目踏步后观察:习惯性躯体左旋体态;躯体右回旋受限。
左髋关节外旋受限;右髋关节内旋受限。
后表链紧张,屈髋受限、足背屈受限。
(三)影像学诊断
X线影像提示:退行性腰椎曲度改变。
五、初步诊断
下肢生物力学失衡(多年前右足中足骨折后导致力线改变)
代偿性体轴旋转(左回旋习惯体态)
骨盆旋移症(骶骨沿垂直轴右旋)
六、治疗方案/方法
龙氏正骨手法纠正腰椎、骨盆错位。
筋膜梳理手法+MET技术纠正习惯体态(左侧腹内斜肌、右侧腹外斜肌)。
呼吸、核心稳定训练。
右足关节松动调整+矫形足具补偿。
七、治疗经过与结果
首诊治疗后,习惯体态改善50%,腰部疼痛减轻。
次日复诊,诉夜间睡眠时疼痛减轻,3~4小时后开始稍有酸痛。起床活动后酸痛减轻,可继续睡眠。治疗方案相同。
第三次治疗后,诉腰骶部酸痛基本缓解,睡觉至清晨稍有不适,基本不影响睡眠。闭目踏步后观察习惯体态基本改正。
第五次治疗后,无腰部疼痛,站、坐、行较前耐疲劳。嘱坚持核心稳定及体态调整性训练,定期复诊。
八、案例思考
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是一个尚未被深入认识或广泛接受的导致慢性腰腿疼痛的重要因素。
先天的结构发育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或后天结构改变(如:足弓塌陷、扭伤后关节错位或下肢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等)都会对下肢生物力学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骨盆、腰部乃至全身的力线改变。尤其是外伤性的结构改变,除了造成不可逆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缺失以外,还会导致运动模式的改变,更容易对身体带来代偿性的劳损——通常患者并不自知。
根据笔者分析,案例中的龚女士正是由于在年轻时砸伤了右足——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并没有进行正确的治疗,更谈不上科学的康复方案——足部畸形愈合后导致了一系列的代偿性改变:
右足中足隆起(且活动度缺失)
→右足内翻/旋后;
→右胫骨旋外;
→右股骨旋外;
→右髋关节外旋锁定,左髋关节锁定;
→骨盆整体右回旋;
→胸腰椎代偿性左回旋(使视线向前)
这种变化使患者在直立状态下腰部扭转,形成习惯性左回旋的体态:
右侧的腹外斜肌、多裂肌和左侧的腹内斜肌、竖脊肌,习惯性缩短;
左侧的腹外斜肌、多裂肌和右侧的腹内斜肌、竖脊肌,习惯性延长。
所以当患者平卧时,骨盆与脊柱被动恢复到“正常位置”,两侧肌肉的张力失衡反而导致了腰骶、腰髂部的疼痛。
在治疗方案中,既需要针对习惯性体轴旋转的这个“标”进行纠正(让患者见到即时的疗效,建立信心),又要针对右足的问题这个“本”进行调整和足部辅具(生物力学矫正鞋垫)补偿(由于是陈旧性损伤畸形愈合,手法调整的效果较差,通过足部辅具补偿是主要途径),才能标本同治,取得满意疗效。
扩展阅读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下肢生物力学相关知识,我们特邀ICB国际认证导师任挺老师于11月30日-12月2日在广州中健骨科举办《下肢生物力学评估与矫正》学习班。敬请北方乌发口服液能不能治脸部白癜风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