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起点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作为中国援摩医疗队的一员,我来到摩洛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总想着把这里的所见所闻所为分享给大家。摩洛哥人民热情爽朗,陌生人之间也经常问候,“Bonjour,?ava?”(您好,你好吗?)。在沙温,我们几个医疗队员走在街上,总是那么引人注目,经常会有当地人用“chinois,chinois!”(中国人,中国人!)甚至于“你好”来和我们打招呼。
我们所医院的医生、护士对我们也很友好,尽可能给初来乍到的我们提供各种帮助,从而使我们快速步入工作正轨。今天周四,是外科的手术日。这周本不是我当班,但因为流程还不熟悉,所以issam医生邀请我和他一起上台手术。今天原定安排了5台手术,分别是三台胆囊切除,一台腹股沟疝,一台肛瘘。三个胆囊炎都是急诊病人,是前天和昨天来的,都排在手术日进行治疗。疝和肛瘘是周一门诊时预约,昨天入院的。做到下午的时候,小儿外科收了一个12周岁的急性阑尾炎,不过儿外科的sara医生病了,拜托issam帮忙,因此我们又加了一台阑尾切除。
异域手术的体验
按照预约时间九点到手术室,此时摩方人员还没有到。环顾四周,第一感觉就是手术室环境比较简陋,设备也相对陈旧,有意思的是,麻醉机竟然是中国深圳出产的。
三个胆囊炎患者都是开腹做的单纯胆囊切除。这里的手术设备虽然比较陈旧,但他们用的线很好,都是可吸收线,而且可以进医保。我询问了issam这里腹腔镜手术的开展情况,issam表示:这里有机器,但是由于缺了很多辅助设备,导致手术无法开展。专业术语的沟通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我们只能借着whatsapp这个工具来沟通,issam给我发了很多图片,原来这里钛夹、分离钳、圈套器都没有。近期我准备对这里的腹腔镜器械和使用现状做一个深入了解,希望可以在这里帮助他们将腹腔镜手术开展起来。
紧接着就是一台左侧腹股沟斜疝手术,虽然本着学习的初衷上的手术台,但做着做着,我就成了主刀,也算当仁不让吧。这里并没有开展腹膜前修补术,使用的仍然是Lichtenstein手术。由于补片是不进当地医保的,病人需要在手术前自行购买好,并且由于当地病人大多不富裕,所以一般使用的都是15×15cm的平补片,需要自行裁剪。说个在手术中的意外发现,阿拉伯病人组织都比较松,层次比较清晰,容易分离。
这里的手术通常都是一个外科医生带一个手术护士进行,护士既当洗手又兼助手,身兼数职,所以在很多环节上会顾不过来,需要主刀医生自己搞定。我一开始还有些不太适应这种手术模式,但我发现issam似乎早已习惯了,一些非常规的操作动作实施起来驾轻就熟。不得不说,今天我的上台开刀,让issam轻松许多,连带着手术效率也提升了不少,所有6台手术在下午4点前就结束了。
“援摩两年,受益一生”,这是援摩医疗队中广泛流传的一句口号,来之前,其实我并不能理解其深意。在这援摩满月之际,我还是体会了点滴,这或许是指在艰苦环境中锤炼意志,或许是摩洛哥复杂病患提升了我们的医技水平,更或许是每晚思念中,那被星光越洗越纯净的家国情怀。
援摩医院黄琦
年3月4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