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处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最多发生在腹部,腹部疝尤以腹外疝多见。腹外疝是腹内器官或组织推挤壁腹膜并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疝块)。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之。
机考新题1构成腹外疝疝囊的是
A.腹壁筋膜
B.壁腹膜
C.腹壁皮肤
D.腹壁肌肉
E.脏腹膜
一、病因及分类
(一)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1.腹壁强度降低发生腹外疝的局部腹壁均为强度减弱的区域。造成腹壁强度减弱的原因有先天性结构缺陷和发育异常及后天性腹壁肌功能丧失和缺损。前者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以及腹白线发育不全等,后者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年老、久病或肥胖所致肌萎缩等。
2.腹内压力增高腹内压力增高既可引起腹壁解剖结构的病理性变化,利于疝的形成,又可直接或促进腹腔内脏器官经腹壁薄弱区或缺损处突出形成疝。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因素。
(二)分类根据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等,腹外疝可分以下4种类型:
1.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为易复性疝。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称难复性疝。
3.嵌顿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的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4.绞窄性疝嵌顿若未能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程度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只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临床很难截然区分。
机考新题2疝内容物嵌顿时间过久,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坏死称为
A.绞窄性疝
B.难复性疝
C.易复性疝
D.滑动性疝
E.嵌顿性疝
二、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斜疝
1.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出现肿块,肿块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如病人平卧休息用手将肿块推送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2.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斜疝多见于右侧腹股沟区,除了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3.嵌顿性疝多发生于斜疝,其主要原因是强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增。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若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较轻微。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若不及时处理,终将发展成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因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会引起疝块局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的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可因疝内压力骤降而使疼痛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但肿块仍存在者,不可当作是病情好转。
经典例题1患者男,58岁,发现右腹股沟内侧包块3年余。3天前腹股沟包块增大变硬,不能还纳,伴剧烈疼痛,8小时前疼痛有所缓解,但出现发热。患者最可能出现了
A.易复性疝
B.难复性疝
C.嵌顿性疝
D.绞窄性疝
E.急性阑尾炎
经典例题2患者男,38岁。4小时前因负重物致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来院急诊。评估时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提示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
A.疝块有压痛
B.疝块紧张发硬
C.全腹压痛明显、腹肌紧张
D.疝块增大,不能回纳
E.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二)腹股沟直疝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消失;直疝不进入阴囊,故极少发生嵌顿。常见于年老体弱者。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见表3-6。
表3-6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经典例题3患者男,48岁。反复出现右下腹肿块8年余,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出现,有时坠入阴囊。查体:外环口扩大,指压内环口后嘱其咳嗽肿块不再出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A.腹股沟直疝
B.腹股沟斜疝
C.脐疝
D.股疝
E.白线疝
经典例题4患者男,60岁。因腹股沟斜疝入院治疗。如图所示,疝内容物可能由哪一字母所示位置突出
A.A
B.B
C.C
D.D
E.E
(三)婴儿脐疝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厘米,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大多数脐疝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厘米者,宜手术治疗。
机考新题3患儿男,5个月。啼哭时出现脐部肿块,护士向其亲属解释小儿脐疝,正确的是
A.容易嵌顿和绞窄
B.多为难复性
C.属于后天性疾病
D.2岁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E.不能自行闭锁
三、辅助检查
1.透光试验腹股沟斜疝透光试验阴性,此检查方法可与鞘膜积液鉴别。
2.实验室检查疝内容物继发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升高;粪便检查显示隐血试验阳性或见白细胞。
3.X线检查疝嵌顿或绞窄疝时X线检查可见肠梗阻征象。
四、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块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受到反复摩擦而增厚,易致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
经典例题5患儿,男,3个月。因哭闹时脐部隆起就医,诊断为脐疝。患儿家长很是担心。护士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不妥的是
A.解释脐疝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
B.嘱其保持患儿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C.疝块还纳后局部可用大于脐环并外包纱布的硬币压迫
D.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E.定期来院复查
(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归纳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
1.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仅适用于婴幼儿及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暂不宜行疝修补术者。
2.疝修补术
(1)无张力疝修补术:系利用人工合成网片材料,在无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疝修补术。该方法最大优点是材料易于获得、创伤小、术后下床早、恢复快,但都有潜在的排异和感染的危险。
(2)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基本原理是从腹腔内部用合成纤维网片加强腹壁缺损处或用钉(缝线)使内环缩小,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美观等优点,并可同时发现和处理复发疝、双侧疝。
(三)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
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1.嵌顿时间在3~4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手法复位后,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机考新题4嵌顿性疝患者手法复位后护士应特别注意观察的是
A.体温
B.腹部有无肿块
C.腹部皮肤有无破溃
D.有无腹痛
E.脉搏
五、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缺乏预防腹内压升高的相关知识。
2.疼痛与疝块突出、嵌顿或绞窄及术后切口张力大有关。
3.体液不足与嵌顿疝或绞窄性疝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有关。
4.潜在并发症:术后阴囊水肿、切口感染。
六、护理措施
1.预防腹内压增高
(1)术前护理
1)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者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升高因素者,均应给予对症处理,否则易致术后疝复发。
2)活动与休息: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3)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的腹部情况,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
4)灌肠与排尿:术前晚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送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或留置尿管,以防术中误伤膀胱。
5)急诊手术:病人的术前护理除一般护理外,应予禁食、静脉输液、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并备皮、配血。
机考新题5腹股沟疝择期手术,术前准备正确的是
A.术前卧床休息
B.服用阿司匹林
C.手术当日灌肠
D.术前憋尿
E.术前2周停止吸烟
(2)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估计并记录出血量。
2)体位: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
3)饮食:病人一般于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及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经典例题6患者女,19岁。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恰当的术后饮食护理是
A.术后应禁食48小时
B.术后即进普通饮食
C.术后应胃肠减压
D.术后应静脉供给营养3天
E.若术后6小时无恶心即可进流质饮食
4)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一般术后次日即可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5)防止腹内压升高: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
2.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
(1)术前
1)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推出而造成疝嵌顿。
2)观察腹部情况,病人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术后:平卧3日,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伤口疼痛,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止痛药。
3.维持体液平衡若发生嵌顿或绞窄,应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同时备血,做好紧急手术准备。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禁食期间,应继续给予补液和支持治疗。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预防阴囊水肿:由于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2)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应做好阴囊及会阴部的皮肤准备,避免损伤皮肤。
2)应用抗菌药物: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须及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切口护理:术后须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4)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机考新题6患者男,36岁。右腹股沟肿块10年,可回纳。今晨突然咳嗽后出现肿块增大,局部出现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查体:肿块局部红肿有压痛。穿刺出暗红液少许,考虑绞窄性疝,急诊行肠切除术。为预防术后并发症,应积极采用的是
A.抗生素
B.胃黏膜保护剂
C.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D.糖皮质激素
E.吗啡
5.其他
(1)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向病人讲解手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送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以防术中误伤膀胱。
七、健康教育
1.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2.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3.复诊和随诊定期门诊复查。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
机考新题7针对腹外疝患者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饮食清淡,少食多餐
B.保证睡眠时间
C.尽量平卧体位
D.保持适量运动
E.避免腹内压增高
(7~10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50岁。慢性便秘多年。近半年来站立时发现阴囊出现肿块,平卧时可还纳,入院诊断为腹股沟斜疝,拟行手术治疗。
经典例题7对患者的术前护理措施不妥的是
A.应积极消除患者的便秘
B.按下腹部手术备皮范围进行皮肤准备
C.用肥皂水灌肠,清洁肠道
D.术晨应置胃管
E.入手术室前应排空膀胱
经典例题8术毕患者回病房,护士为其采取平卧位,腘窝部垫枕,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张力,以利愈合
B.减轻术后头痛
C.防止复发和感染
D.减轻切口疼痛及渗血
E.减少阴囊血肿的发生
经典例题9术后为预防阴囊血肿,对患者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A.仰卧位
B.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C.托起阴囊、伤口沙袋压迫
D.应用抗生素
E.不可过早下床活动
经典例题10可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复发的措施是
A.治疗便秘
B.备皮
C.利尿
D.短期禁食
E.长期服止痛药
(11~12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62岁。5年来站立、咳嗽时反复出现左侧腹股沟肿块,呈梨形,平卧可消失。12小时前搬家具时肿块增大,有明显疼痛,平卧和手推均不能回纳,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诊断为腹外疝入院治疗。
经典例题11该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措施是
A.立即手术
B.手法复位
C.药物止痛
D.平卧观察
E.抗生素治疗
经典例题12患者治疗后即将出院,护士给予指导,其中不正确的是
A.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B.减少和清除引起腹外疝复发的因素
C.调整饮食习惯,保持排便通畅
D.定期随访,疝复发时可在家中观察
E.注意避免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如剧烈咳嗽等
机考新题8患者男,61岁。5年来站立或提东西时反复出现左侧腹股沟肿物,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6小时前因搬物件肿块突出,并且伴有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1)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B.热敷、抗生素治疗
C.紧急手术
D.试行手法复位
E.应用止痛剂
(2)腹外疝术后,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出院后注意减少活动量
B.嘱48小时后房间内活动
C.嘱24小时后床旁活动
D.需延长卧床时间
E.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