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日记(7)
人文关怀
今天参观了一天的手术(以后会详细介绍),下午四点多开始天色渐暗,本来还想再观摩一台手术,考虑我这英语文盲天黑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是决定回家。为了省时省钱,决定作轻轨电车M线回家,走了不到半小时到VanNess轻轨车站,这是多条线路共用的站点,位于地下,M线车次少,站牌显示还有20分钟才到,慢慢等待吧,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下午四点半是晚高峰,我等了4趟M线才挤上车。这一个小时时间里,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候车椅上观察各条线路接踵而至的电车和行色匆匆的人流,回想这几天乘坐BUS和轻轨电车的体会,发现旧金山交通设施人文关怀的设计比比皆是,比如坐电动轮椅的残疾人要乘BUS(只能乘BUS),他(她)们会在BUS车首的位置等待,司机看到后会主动询问是否乘车,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司机会到车厢前排老幼病残席处告知乘客有轮椅人士要上来,需要人们让出那一排可折叠的座椅,然后司机将座椅折叠,留出空间,司机再回到驾驶席,按下踏板开关,车门处的踏板就会反转,形成无障碍通道,轮椅上来后固定好,再关闭车门开车,整个过程乘客都习以为常的静静等待,流程自然。而轻轨电车运行到月台后整车会升起,车厢底部和月台平齐后再打开车门,方便乘客上下车,乘客上车后关闭车门,整车再下降大约10cm后启动开出。如果前方站点是简易的没有月台的,电车会提前自动将踏板下降,形成三级台阶,整个过程在车门旁有灯光闪烁并发出提示音,体现出人文关怀。另外,美国是个奉行动物保护的国度,市民可以牵狗乘坐交通工具,养狗市民手里都提着粪便袋盒子,随时清理粪便,小区绿地散落很多这样的架子:上面是免费提供粪便袋下面是粪收集桶,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在CPMC,做手术的孩子都是由穿着一次性白色隔离衣的母亲陪着进入开刀房(手术室),小一点的孩子在母亲怀里,麻醉医生用面罩方式吸入麻醉,待孩子睡着后母亲离开开刀房,这时候麻醉医生再行静脉穿刺给药和气管插管操作。学龄的儿童会提前在观察病房坐在小汽车上玩耍,然后再由母亲陪着护理人员推着小汽车进入开刀房。手术结束后孩子都是放在有护栏的儿童床上送回病房。基本上上午作的手术,下午就出院回家,复杂一些的也只是过一夜就出院。医院提供的袜子由护理人员搀扶走入开刀房,不穿鞋,不用平车推入,手术后移到电动床推回病房。每间开刀房门口旁都留有放置电动床的凹入空间,不挤占楼道空间,都是建楼时提前设计好的。第5手术间是达芬奇机器人专用手术间,门口摆着一台前年买的第三代机器人,房间里使用的是第四代,据说国内价格万美金一台,这里的价格是万美金一台,这中间的差价除了关税和利润,还被那啥那啥了这都是真金白银呢美国人体格真是好,这十来度的天气里,室外很多人穿着短裤和拖鞋,开刀房里也是凉意嗖嗖,病人是用暖风机式暖风床垫保温,我生怕自己风寒侵入犯了肩周炎,其实我挺抗冻的,还坚持的住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国人很多都长的高高大大的,就连那上下翻飞的海鸥都比国内的大一圈游学日记(8)
开刀房(手术室)观感
CPMC所有的手术室建设都是StorzPACS模式,就是由STORZ公司提供一体化影像工作站,门口设备柜里是大型STORZ数据处理器,角落里是图像编辑和打印组合,还可播放背景音乐,天花板还有摄像头,不知道藏在哪里,腹腔镜摄像数据和所有显示屏相连。在术间另一屋角是两个嵌入式大壁柜,分别放置保温的棉织品、液体和一次性无菌物品。术间都安装两组吊臂,每个吊臂分别由一个无影灯加上两屏高清显示器组成;还有两组吊塔,一组是放置腹腔镜主机、电外科主机和超声刀主机,另一组吊塔给麻醉装备用。吸引器是独立的移动的,很复杂,液晶屏,看不太懂。对面墙上两幅巨屏液晶,一屏显示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另一屏是腹腔镜镜头画面,为观摩手术者和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了解手术进程用。每个术间还有巡回护士用的移动工作站,实时记录,包括参观者姓名。病人开始麻醉时,主刀医生拿着病历簿大声的和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作核对。麻醉医生那里也土豪级装备,麻醉机四面装了好多显示屏,大大小小,不知道干啥用,管路由拉链式管套包裹,不显凌乱。参观病区时范教授说每个病房设备的造价是万美金(大约间),手术间多少美金打造我忘问了(咱也不想问嫉妒,反正不符合咱们国情)。两排术间之间是物品通道,东西多的像库房,有小门进入术间。每台手术开始前,护士推着一个大车无菌器械进入术间,术毕再推回去清洗消毒。这里称呼手术室为开刀房,是开放的区域,地上有红线限制家属进入。医生护士没有二次换鞋和更换刷手衣步骤,更不可思议的是医生不仅不换拖鞋,进入开刀房就是平常穿的鞋,直接进入术间。我实在不放心怕自己的鞋破坏无菌环境,执意穿上鞋套,范教授说不要穿,要节约鞋套,没问题的,但我还是执意套上鞋套,让自己心里得到安慰一下每台腹腔镜手术都提供大量的腹腔镜操作器械,妇科肿瘤专家陈教授说这是为了照顾不同教授的使用习惯而准备这么多的器械,其实每个教授每次都用很少的一部分,没使用的器械还得再次消毒,美国人力成本好高,因此这是一种浪费。很多器材都是一次性的,比如超声刀,电凝勾,带吸烟的电刀,取物袋,台上用的盆盆罐罐,还有擦拭保温镜头用的设备。我对陈教授说这么多一次性东西太贵了,太浪费了吧,他解释说,一个原因是非一次性器材拆洗消毒的人工费比购买一次性器材贵,老板建议多使用一次性器材节约成本;另一个原因是现在艾滋病太多了,万一清洗灭菌不到位就容易出污染的大事。国内艾滋病这几年不也是快速增长吗?尤其那些高校大学生们,搞什么男性同性恋,现在入境又取消了艾滋病体检,有的大学对留学生搞什么异性陪学,咋不让校长你闺女去陪呢?这都是出于哪门子的考虑?年轻人一定要洁身自爱,一旦感染,这辈子就完了。范教授谈到国内国外的医疗环境时说,医院怕闹,医院怕告。医院都领教过医闹的危害,可以说把你搞的费才费力身心俱疲还心惊肉跳不得安生。美国恰恰相反,病人出了点啥问题,家属觉得没啥事不想告,可律师闻着味就来了,极力鼓动你上告,而且一索赔就是几千万,医院也是应接不暇苦不堪言耗资巨大。国外不是有个笑话嘛,当你枪里只有一颗子弹,面对一个律师和一个流氓时,你准备射谁?多数人回答射律师,可见美国律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不影响人家律师的高收入啊。游学日记(9)
初步了解美国的医学教育
和妇科肿瘤专家陈教授聊天,听我说自己是小儿外科医生时,他故作惊讶的开玩笑说,哦是吗?我说中国注册的小儿外科医生有四千人,他说在美国拿到小儿外科医生的执照很难,基本上都是从上幼儿园开始,门门功课都是A的好学生,美国的医学院校学生是理工科大学4年毕业后才能报考的,然后在医学院基础医学教育4年,临床专科培训4年(类似于国内的规培?),然后考取医生执照。如果是小儿外科医生还得进行4年专业培训,要命的是全美国每年发放的小儿外科执照只有70人,他认为小儿外科医生都是蛮厉害的,基本上毕业就要35岁左右了。由于看了三台陈教授的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作的超流畅,因此觉得作为我们同行的小儿外科医生的手术会更漂亮,心中充满了期待。连续看了一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小儿外科女医生作了四台手术,我的感觉变得不美好了,想吐槽一下。第一台脐疝作的不错,第二台是个二岁的华裔,腹股沟斜疝,她先用腹腔镜作了探查,发现对侧没有隐性疝,我以为也像国内一样用疝穿针做一下缝扎完事,但是她选择腹股沟开放手术,取的下腹横纹切口,拉钩拉开浅筋膜的动作让我觉得找外环口要费劲,结果也是这样,分离了好久才在外环口找到疝囊。国内都是打开疝囊前壁以后再横断后壁后游离疝囊颈部结扎。她不是这样的,很大的疝囊非要全部与精索分开,精索被分离的惨不忍睹,输精管也被夹来夹去,我暗暗叫苦,这孩子以后发生输精管阻塞的几率会增大,我实在不忍再看她游离疝囊,就去隔壁看机器人手术去了,等我再回来看,她在腹腔镜监视下,对已结扎后有些撕裂的疝囊进行补针。想起年在北儿泌尿外科进修时,孙宁老师作了几个从美国斜疝术后医源性隐睾的病人,当时心里还纳闷呢,美国医生咋会把常见的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作成这样,和他们的技术水平不符合啊。今天我算明白了,这样的操作技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会太少,手术结束后我问华人麻醉助理美国人做手术也不是那么漂亮啊,他说每个医生的水平不一样,很多人的手术技巧不如国内,但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小儿泌尿外科医生的手术很漂亮,尤其是尿道下裂,让我心中充满了期许,等有这样的手术一定好好观摩。回过头想想,国内病人量大,医生超负荷工作,动手实践机会多。这里还要感谢老祖宗的双截棍传承--筷子,国人从小就熟练使用筷子,练就了一双灵巧的双手,现在国内腹腔镜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从小都在耍的双截棍,而美国医生虽然经过漫长的大学培训(12--16年)后理论知识扎实,严格按照临床诊疗规范执业,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年龄偏大,过了学习技能操作的最佳年龄,而且病人数量也没有国内多,练手的机会少很多(明天再细聊),虽然手术操作技巧不如国人,但是人家研究得深入,创新点多,创造出了很多经典手术术式,这方面是我们的短板,要好好像人家学习,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狂妄自大,要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独特技法。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如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