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头陂
病例患者:男性81岁
半月余前外院体检,盆腔增强CT检查:盆腔左侧囊实性占位,两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转移瘤考虑,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排尿时感便意明显,伴大便不尽感,无大便次数增多,无腹痛、腹泻、腹胀,无便血、便细。门诊拟“盆腔肿物”收住入院。
高血压病10余年。9年前因“前列腺增生”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3年前因“左侧腹股沟疝”行手术治疗。
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6.03(5.00ng/ml)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06(4.00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64(0.93ng/ml)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0.23(0.25-1.00)糖链抗原.87(24.0U/ml)糖链抗原CA72-.78(10.00U/m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1.75(1.50ng/ml)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T2WI矢状位
T2WI横断位
T1WI横断位
DWI
动脉期
静脉期
增强矢状位
增强冠状位
病理
送检盆腔肿物,大小5.5*4*3cm。镜示:肿瘤界清,肿瘤细胞疏密相间,呈短梭形,无序排列,间质血管丰富,部分血管呈鹿角样。局灶呈血管瘤样
(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概述: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多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胸部最多见。也见于各种年龄,中年人多见。肿瘤大小差异很大,较小肿瘤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梭形,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可呈分叶状,密度可以不均匀。肿瘤可以粘液变性、局灶坏死、出血及囊变。肿瘤多为良性,恶性较少见。
临床:一般无症状,肿瘤压迫邻居器官可有压迫症状。
病理特征:瘤细胞为梭形细胞,部分区域排列紧密,部分区域排列疏松,可有轻度异型性,可粘液样变性,肿瘤间质纤维组织胶原化,血管丰富,血管腔扩张,管壁玻璃样变性。
影像表现CT表现:肿块与肌肉呈等或略高密度,密度相对均匀,肿瘤可以粘液变性呈低密度,良性肿瘤坏死少见,恶性肿瘤坏死相对多见,但坏死区面积较小,肿瘤一般无钙化。
MRI表现:T1WI多为等低或低信号,T2WI信号变化多样,可见高、略高及低信号,对应黏液样变、密集的肿瘤细胞、致密胶原纤维三种成分。
增强扫描:大致有三种强化方式,1、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强化多较均匀,2、中等强化,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3、显著强化,强化多不均匀,与血管外皮细胞瘤相似。动态增强肿瘤为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肉瘤
一、去分化型脂肪肉瘤腹膜后多见。CT以实性肿块为主,其内可含或多或少脂肪密度影。增强早期不均匀强化,延时期均匀强化。可钙化。MRI:根据成分不同,信号不同。脂肪成分表现为脂肪信号,非脂肪成分信号不均匀,T1WI可高于肌肉信号,T2WI等于或高于脂肪信号,增强脂肪成分可轻微强化,非脂肪成分明显强化。
二、硬化型脂肪肉瘤
右腹膜后见团块影,轻度强化,内见片状未强化低密度影,肿块推移右侧腰大肌,局部与右侧腰大肌、右髂内肌分界不清。
三、平滑肌肉瘤占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第2位,女性多见,起源于腹膜后平滑肌、下腔静脉壁平滑肌,肿块体积较大,呈类圆形、分叶状,肿瘤密度、信号不均匀,可坏死、囊变,增强后显著不均匀强化。
四、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好发于中青年,颈胸部多见,偶尔发生于腹膜后,位于椎旁区域,呈圆形、椭圆形,表面光整,多见囊变坏死,也可见钙化、出血。
T1信号多为稍低或等信号,T2为不均匀高信号,有时病灶内见更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神经纤维瘤,腹膜后为好发部位之一,CT密度一般较肌肉低,T1略高于肌肉信号,T2为高信号,强化不均匀。
神经鞘瘤
起源骶孔、骨质膨胀性缺损,瘤内有囊变区
神经纤维瘤
腹膜后脊柱前方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增强后三期扫描示,肿块内部见片状强化影,呈延迟性强化,内部见片状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区,肿块包膜完整、呈延迟性强化。
五、副神经节瘤左肾上腺实性肿块,其内可见实性坏死,增强后明显强化。
六、间质瘤圆形、类圆形肿块,胃肠道多见,在强化明显强化,肿瘤可出血、坏死、囊变。
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第3位,好发于中年男性,信号/密度不均匀,可有坏死,T1为略低信号,T2为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八、淋巴瘤T2呈略高或等信号,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且血管是肿瘤包绕的正常血管,而非肿瘤血管,肿瘤境界多不清晰,边界常见羽毛征。
腹膜后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呈轻度延迟性强化,病灶包绕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
九、转移性淋巴结小结1、孤立性纤维瘤与很多肿瘤在影像表现上有交集,有时鉴别困难。
2、孤立性纤维瘤一般肿块密实,境界清晰。
3、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内夹杂低信号区,多呈中度持续强化,这是与其他肿瘤的鉴别点。
编辑:楼航宇审核:胡声
浙大四院医学影像中心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