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医院外科收住一名3岁的男性小儿“左侧斜疝”患者,患儿发病仅十余天。经过必要的术前检查于9月13日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家长表示满意。但家长希望对孩子的发病有所了解,同时提出了许多疑问,在此,请医院外科腔镜中心邓天工主任予以解答,希望对有患有同样疾病的患儿的父母有所帮助。
小儿斜疝是怎么形成的?
医院外科腔镜中心邓天工主任指出:男婴的睾丸在胚胎发育中有一个从腰部降入阴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腹膜形成一个连通腹腔和阴囊的管道,被称为鞘状突。当睾丸降到阴囊后,鞘状突会闭锁退化,如果鞘状突未能完全闭锁退化,则腹腔内的肠管可能沿着鞘状突下降进入阴囊,便形成小儿斜疝,这就是小儿斜疝的形成机制。婴儿出生时大部分鞘状突均未闭锁,所以小儿斜疝的形成有重要的先天性因素在起作用。
小儿斜疝的发病率高吗?
小儿斜疝的发病率大约为3%,所以是常见多发疾病,建议家长正确对待,及时发现,早期治疗。
小儿疝有自愈的可能吗?
医院外科腔镜中心邓天工主任:临床上的确有部分小儿斜疝是可以自行愈合的。因为90%左右新生儿鞘状突是在出生后才逐渐闭锁。随着鞘状突的闭合,腹腔内的组织不能再进入鞘状突,疝就自然而然治愈了。但如果鞘状突半年以上还未自行闭锁,那么自愈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所以临床上对半岁以上的斜疝患儿因为无自愈希望都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
医院外科腔镜中心邓天工主任:一般来讲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活动量增加,疝块经常下降给患儿带来不适,并有疝块逐渐增大和崁顿的危险,所以对于一岁以上的患儿建议手术治疗。
一般来讲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通常用棉织束带堵压来阻止疝块突出(黄家驷外科学第页),同时避免孩子哭闹,保持大便通畅来防止疝块突出。如发现疝块突出要及时还納,如患儿哭闹严重,疝块肿大坚硬,触痛明显,还納困难,说明疝已发生崁顿,医院就诊,手法或手术解除崁顿,家长不要擅自处理,否则有生命危险。
对于一岁以上的患儿建议手术治疗,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目前也有对大一点儿童尝试采用腹腔镜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彻底治愈小儿斜疝的办法,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的治疗方式如注射硬化剂,局部贴药等治疗多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专家介绍
邓天工-腔镜中心
腔镜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从事普外科工作三十余年。
医院普外科主任;医院任普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
能够独立完成普外科各类复杂手术;在腹腔镜上有较高造诣,独立完成腹腔镜下切除手术,腹腔镜胃肠穿孔修补术、各型阑尾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以及腹腔镜治疗各型腹股沟疝手术(TAPP和TEP)、保胆取石取息肉手术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