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性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并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先侵犯双侧骶骼关节,然后随着病情发展,逐渐累及腰、胸、颈椎,出现小关节间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体骨质疏松破坏,韧带骨化,终至脊柱强直或固化驼背,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其病变部位主要在骶骼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病理改变为椎间盘纤维环和纤维环附近结缔组织的骨化、椎间关节滑膜的炎症和增生,最后骨桥形成。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的“骨痹”、“肾痹”、“腰痹”、“竹节风”、“龟背风”等。《内经》曰:“骨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这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和脊柱强直畸形的状态。
如何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①症状。以两骶骼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为主。
②体征:早、中期脊椎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受限,晚期患者脊椎出现强直或驼背固定,胸廓活动度减少或消失,双侧骶骼关节检查(如骨盆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4字试验等)显示阳性结果。
③实验室检查。血沉多增快,类风湿因子多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多阳性。
④X线检查。具有强直性脊柱炎和骶骼关节典型改变。
⑤分期
A、早期:脊椎功能活动受限,X线显示骶骼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仅关节间隙改变。
B、中期:脊椎活动受限甚至部分强直,X线显示骶骼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
C、晚期:脊椎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片显示骶骼关节融合,脊椎呈“竹节样"改变。
强直性脊炎多发生于10-4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我国患者,80%于30岁以前发病,而只有少数40岁以后发病。男性比女性多见,男女比约为(10-5):
病史和症状
1.发病形式:
一般比较隐匿。早期可有厌食、低热、乏力、消瘦和贫血等症状,但除儿童以外一般都不严重。少数病历可有长期低热和关节痛,酷似风湿热表现,此类病历多周年龄较轻者,且常伴明显体重减轻。个别病历表现为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贫血和髋关节炎等类似结核病症状,以致误诊。但抗结核治疗无效,吲哚美辛(消炎病)等非甾类抗炎药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以及HLA-B27检测阳性等,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2.首发症状:
(1)腰痛或不适:是本病最常见症状,发生率90%左右。其发生隐匿,常为隐痛,难以定位。病人常觉得疼痛或不适部位在臀深部,疼痛严重者常位于骶髂关节,有时可放射至髂嵴或大腿背侧。疼痛可因咳嗽、喷嚏或其他牵扯腰背的动作而加重。开始可为单侧或间歇性,以后逐渐进展为双侧、持续性的腰背痛、僵硬。部分病人一开始就出现腰痛、僵硬。夜间痛可影响睡眠,严重时可使病人在睡眠中惊醒,甚至要下床活动以后始能重新入睡,为病情活动的指征之—。腰痛严重时病人可能下床都感到困难,需先移至床边以免腰部弯曲旋转而使疼痛加重。休息不能缓解腰痛或不适,活动反而能使症状改善,此为炎症性腰痛与机械性腰痛的鉴别要点之一。有的病人腰痛、不适症状可能比较轻微而未引起重视。病人可能仅感到腰部僵硬或肌肉酸痛,或为椎旁压痛,即韧带、肌腱骨附着点炎症。这类病人很容易被误诊为风湿病、纤维织炎、神经精神性疼痛等。臀、大腿后侧痛常被误诊为“坐骨神经痛”,但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者较少放射至膝以下。腰部晨僵也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病人早起觉腰部僵硬,活动后可以缓解。晨僵也是病情活动指标之一,病情严重时可持续全日。除活动外,热敷、热水浴也可使晨僵缓解。颈椎僵、痛一般发生于起病数年之后,但少数病历可早期出现此类症状。
(2)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炎症: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由于胸肋关节,胸骨柄胸肋联合等部位的附着点炎,病人可出现胸痛,咳嗽或喷嚏时加重,有时可误诊为胸膜炎,也可能因胸痛类似心包炎或非典型心绞痛而去看心血管医生或胸科医生。由于吸气时胸廓扩展受限,故早期病历也可出现轻、中度胸廓活动度降低。但因腹式呼吸代偿,极少出现通气功能受损,且对非甾类抗炎药反应良好。附着点炎症状也可出现于肋胸连结、脊椎骨突、骶髂、大转子、坐骨结节、胫骨结节和足跟等部位,而作为本病早期表现。足跟痛以及脚掌痛在未分化脊柱关节病Amor诊断标难中,作为一项纳入计分。
(4)外周关节症状:半数以上病历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症状。受累部位以髋、膝、踝等下肢大关节为多见,也可累及肩、腕等上肢大关节,指、趾等末梢小关节受累较少见。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受累较少表现为持续性和破坏性、为区别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之一。
3.典型表现
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和胸廓活动度减低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尤其在病情活动期间。前已述及,本病腰痛症状不因休息而缓解,活动反而使症状减轻。活动期常有夜间痛,可影响睡眠,严重者可于入睡以后惊醒。大部分病历早上起床时觉腰背僵硬朗活动不灵活,称为“晨僵”,适当活动也可缓解。有的病人久坐后也可发生腰背僵硬,也有的病人腹背僵硬于午后或晚间为著。随着病程进展,整个脊柱可发生自下至上的强直:先是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而呈驼背畸形;随着颈椎受累,颈椎活动受限,此时病人体态变为头向前俯、胸廓扁平、腹部突出,呼吸靠膈肌运动,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动受限,病人行走时只能看见前面有限的一段路面。此阶段疼痛、晨僵均不明显,只见于某些仍有炎症活动的部位。但此时出于整个脊柱发生强直,病人改变姿势时自我平衡十分困难而很容易发生外伤,且外伤很可能为此阶段疼痛突然加重的原因。临床发现,脊柱的强直女性一般从颈椎开始向腰椎发展,男性一般由腰椎开始向上发展。发生全脊柱强直的病历属于少数,80%左右病人能胜任一般工作和生活自理,病变只限于部分脊柱,少数终生只限于骶髂关节受累。
4.关节外表现
本病除了累及脊柱,外周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外,强直性脊柱炎还可累及其他器官。
(1)全身症状:多见于早期,除个别外,一般不严重,外周关节受累明显者,全身症状比较突出。
(2)急性前葡萄膜炎或虹膜炎:有人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一部分,有人则认为是和强直性脊柱炎以及HLA-B27相关的独立疾病。据统计强直性脊校炎的虹膜炎发生率为4%-33%。部分病历虹膜炎先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常单侧发病。症状为疼痛、流泪、畏光等。体检可见角膜周围充血,虹膜水肿。如虹膜粘连,则可见瞳孔收缩,边缘不规则。裂隙灯检查见前房有大量渗出和角膜沉积。每次发作约4-8周,一般无后遗症,但常复发。本病常需局部或全身激素治疗,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但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也可发生视力障碍。有人进行6年随访,发现26.6%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人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3)心血管表现:心血管受累虽然少见、但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类重要表现。临床上包括上行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膜下纤维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以及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包炎等。
(4)肺部表现:为本病后期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一般发生于病程20年以上者。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也可有咳嗽、咳痰、气短以至咯血。随着病变发展,胸廓活动受限,可出现双上肺尤其是肺尖纤维化、囊性变,甚至空洞形成,肺功能进一步受损。晚期常合并机遇性感染而使病情更显复杂。上肺进展性纤维化和大疱样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同,约l3%-10%。多数开始症状不明显,常在X线胸部常规检查发现。其影象学特点为上肺条索状或斑片状阴影,可有囊性变以至空洞形成,多数累及双肺,但程度不一致,常很难与肺结核鉴别。可行结核菌素试验、痰细菌检查,必要时行支气管肺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较少见的肺部表现有胸膜增厚粘连、肺门及膈顶模糊、条状肺膨胀不良等。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因脊肋关节和胸肋关节骨化而使胸廓僵直,胸骨后压痛。胸片可见胸锁关节狭窄、融合,肋骨和椎体、横突融合,吸气时肋骨提升减弱甚至缺如。此时病人需出膈肌代偿呼吸,但腹式呼吸使腹腔压力增加,有些病人可发生腹股沟疝。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医疗体育,对改善预后甚重要。
(5)神经、肌肉表现:以往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神经、肌肉表现重视不够,一般认为多属晚期继发症状如脊椎骨折、脱位所致。本病脊柱强直以后,一般都并发严重的骨质疏松,因此十分容易发小骨折,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引起。脊椎骨折以颈椎最易发生,尤以第5-7颈椎多见,是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病人外伤后出现颈、背痛或肢体麻木症状者,应除外脊柱骨折的可能。自发性环枢椎前脱位表现为枕部疼痛,可伴或不伴脊髓压迫症状,只要有所警惕,诊断不难。这种并发症一般见于晚期病历,也偶见于早期。慢性进行性马尾综合征为后期强直性脊柱炎罕见而重要的并发症。表现为尿道和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伴疼痛和大腿及臂部痛性感觉缺失,逐渐发展为尿、便失禁,阳萎,偶可发生跟腱反射消失。脊髓造影未发现椎管狭窄或压迫性损伤,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为慢性蛛网膜炎所致。
(6)其他:肾损害较少见,据报告本病慢性前列腺炎比正常人群多见。
(二)常见体征
1.脊柱僵硬和姿势改变:早期即可见到平腰(腰椎前凸减少或消失)及腰椎背伸受限;晚期可见到腰椎前凸反向变为后凸,脊柱各方面活动均受到限制。除非髋关节有内收、外展畸形,脊柱侧凸很少见到。晚期有脊柱侧凸时可见到弓弦征,即侧弯活动时,凹侧椎旁肌肉像弓弦一样紧张。当患者整个脊柱发展成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时,脊柱活动则完全丧失,脊背呈板状固定,严重者呈驼背畸形,甚至迫使有的患者站立时只能脸向地面,只可向下看而不能向前看,更不能向上看,有的患者需由别人牵手引路才敢前行。测量脊柱活动度的方法有多种,较常用的方法是改良Schober试验。其方法是测量髂后上棘水平以上垂直距离10cm处的脊往前屈度和腋中线上任何20cm距离的脊柱侧屈度。前屈或侧屈达到5-10cm者为正常。测量前屈时,指尖到地面的距离反映总的适应性和髋部状态,而不代替脊柱本身的运动,但由于本项测量简便易行,故临床上常作为评价整体功能状态的指标之一。
2.胸廓呼吸运动减少:一般认为,胸部的周径扩张度少于3cm者为阳性,表示其扩张受限。严重时可消失。
3.骶髂关节检查法:挤压或旋转骶髂关节而引起的疼痛是骶髂关节炎的可靠体征。一般可用以下四种方法:①骨盆分离试验。②骨盆挤压试验。③骶骨下压试验。④床边试验。⑤“4”字实验。
4.周围受累关节的体征:早期可见受累关节肿胀、积液和局部皮肤发热,颇似类风湿关节炎的体征。晚期可见各种畸形,髋关节常出现屈曲挛缩和内收、外展或旋转畸形,骨性强直机会多,膝关节可呈屈曲挛缩畸形,常可见到髋膝综合征和站立时的“z”形姿势。
5.肌腱附着点病变体征:尽管大转子、坐骨结节、髂骨嵴、耻骨联合和跟骨结节都能发生病变,但因前四者都接近该病的中心发病区,症状、体征易被掩盖。而跟骨结节远离发病中心部位,且位置表浅,故症状、体征易引起注意,且特别突出明显。早期即可见跟腱附着处红、肿、热、压痛、跛行,如合并跟腱前、后滑膜囊炎,则肿胀更显著。晚期,因骨质增生,可看到或触知局部骨性粗大畸形。
四、治疗
本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诊断的目的在于早期治疗,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关节破坏,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保持关节的功能,避免残废。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包括心理、药物、理疗、体疗等。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本病至西医今仍无根治方法,但及时、积极和妥善的治疗,再加上患者的主动配合,可以达到稳定病情、减轻疼痛、缩短疗程、减少病残和改善功能的目的。
(一)一般治疗
1.病人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心理;并争取家属的配合。
2.饮食疗法应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骨质疏松者应加服钙剂和鱼肝油;忌烟酒。中医食疗应选用补肝肾,强筋骨的食物,如每天食用2-3个核桃,将枸杞子泡茶饮用或炖汤食用,每周可以食用骨头汤等。
3.保持良好的生理姿势为了预防脊柱和髋、膝关节发生畸形,应嘱咐患者经常注意保持生理姿势,不但在慢性期要注意,在急性发作期更应注意,因大多严重畸形都发生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坐立时应尽量挺胸收腹,避免懒散的驼背姿势。写字时桌子要高,椅子要低。如果患者工作必须弯腰,则应调换工作。睡眠时忌用高枕,仰卧时可不用枕。俯卧对一般人虽不习惯,但可预防驼背和髋、膝关节屈曲畸形。即使已有轻度畸形,通过经常俯卧也可得到纠正。要卧睡硬板床,不要卧睡“席梦思”等软床。卧睡不要侧卧、弓腰、屈膝(尽管这种姿势使患者感到很舒服),应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行走时应注意挺胸、抬头,保持正常人的直立姿势,不要弓腰、叩肩、探头。
4、肌筋膜技术治疗:疗程比较漫长,整个身体都要用肌筋膜技术的小针刀手法治疗,配合德和梅花灸。效果百分百有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