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BrainandSpineImagingPatterns》
翻译:张隐笛李善杰
鞍区无强化肿块
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瘤,但出现临床症状一般在30-40岁间。表皮样囊肿主要发生于基底池、旁正中,与皮样囊肿发生于中线区不同中。常见发病部位包括桥小脑角区、中颅窝、鞍上及第四脑室。表皮样囊肿由外胚层组成,内衬层状鳞状上皮,包含上皮角质碎屑和胆固醇结晶。表皮样囊肿在T1WI及T2WI上的信号与脑脊液类似。但偶尔病灶内部信号可不均,出现“脏脑脊液”征象。FLAIR示相对脑脊液,其内可见稍高信号灶。DWI可用于鉴别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可表现为DWI受限,而蛛网膜囊肿不会。
冠状位T1WI及横断位T2WI示鞍上区肿块,信号与脑脊液类似,矢状位T1WI示鞍上池一低信号肿块(相较于脑脊液),视交叉受压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占所有颅内肿块的1%。男性好发,男女比例为3:1。蛛网膜囊肿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大部分在儿童中。常见发病部位包括中颅窝,鞍上池和大脑凸面,影像上可出现局部骨质受累。在T1WI及T2WI上,其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类似,增强无强化。
冠状位T1WI及T2WI示鞍上区一脑脊液信号病变
囊虫病矢状位T1WI示鞍上池、上蚓池、沿导水管区域见一囊虫病囊肿
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是由外胚层组成的包涵囊肿。该病不常见,约占所有颅脑肿块的0.3%。皮样囊肿被认为是在胚胎发育第三至第五周间,神经管在中线闭合时,外胚层异位引起。这可以解释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区域。相反,表皮样囊肿通常位于颅骨中线外侧。皮样囊肿常见于中线附近的后颅窝,鞍上池和下前额区。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池、鞍上及鞍旁区、脉络膜、侧裂池、大脑纵裂池及脑室内。
横断位T1WI示左侧鞍旁区一高信号病变,侧裂池多发小的高信号病变,左侧明显,由表皮样囊肿破裂所致;T2WI示左侧鞍旁病灶呈高信号
灰结节错构瘤灰结节错构瘤是由增生的下丘脑胶质细胞和神经组织组成。由于在青春期前失去正常的促性腺激素产生的下丘脑抑制,患者特征性地表现为癫痫发作和性早熟。
病例1
矢状位T1WI示下丘脑等信号肿块,增强无强化
病例2
矢状位T1WI及T2WI示下丘脑区等信号肿块,,增强未见强化
脂肪瘤尽管在几乎所有的神经影像学领域,MRI被认为优于CT。但是,这一例证明CT仍然是MRI的有用辅助手段。一般在MRI上鉴别脂肪和出血不是问题,但是一旦两者在T1WI上均显示高信号,CT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矢状位及横断位T1WI示鞍上/下丘脑区一高信号病变
蝶窦囊肿粘液囊肿是良性、膨胀性囊样病变,内衬鼻旁窦假复层柱状上皮粘膜,具有分泌性,由于鼻窦引流口堵塞而形成。黏液囊肿随着粘液分泌逐渐扩大,并累及邻近的骨结构。最常累及的鼻旁窦是额窦和前组筛窦。蝶窦粘液囊肿是最不常见的。在MRI中,粘液囊肿的信号强度取决于液体成分及其蛋白质浓度,有无出血。
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示蝶窦内一大的囊性、高信号病灶延伸至蝶鞍,T2WI呈等信号
往期16大精彩回顾个病例解析汇总
个基础影像病例汇总
全身各部位影像数据
全身14个部位的X线解剖+摄影技巧+读片技巧
全身各部位系统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断层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报告模板(X线、CT、MR齐全)
7本经典影像书籍读书笔记
58医院经典读片汇总
个经典医学影像名家视频讲座汇总
个精品医学影像专题内容汇总
31种常见疾病的分期分型
35种影像综合征汇总
32篇专家共识,规范您的影像检查行为
75位老师求助内容汇总
影像学院篇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