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囊肾?
多囊肾系遗传性囊性肾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儿型)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两种类型。
什么是肾囊肿?
肾囊肿是肾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以单纯性囊肿居多,常见于30~60岁,男女比例为2:1。
两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什么区别?
下面两组CT,哪个是多囊肾?哪个是肾囊肿呢?
读片分析第一组CT平扫示左肾上极一类圆形水样密度病灶,边界清楚锐利,密度均匀,直径约为5.7cm(图6-8-8A);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与肾实质界面清楚(图6-8-8B、C)。考虑诊断为为单纯性肾囊肿。
第二组CT平扫示双肾,体积增大,边缘不规则,肾内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部分为高密度,部分囊壁见点状钙化,肾皮质变薄(图6-8-9A);增强扫描病变未见明显强化,双侧肾盏、肾盂明显受压(图6-8-9B、C);肝内亦可见多发无强化囊性病变。考虑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
肾囊肿肾囊肿是肾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以单纯性囊肿居多,常见于30~60岁,男女比例为2:1。有报道认为50岁以上的成人半数有肾囊肿。肾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常位于肾皮质,与遗传无明显关系,并不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通常肾囊肿患者临床上常无症状,有时感觉腹部不适、胀痛等,多因检查其他器官时偶尔被发现。囊肿大小不一,内含清亮浆液性液体,其囊壁薄且光滑,偶有钙化。囊肿一般生长缓慢,但亦可迅速生长。
Bosniak分级有助于肾脏囊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
I级(单纯性肾囊肿),薄壁,无分隔及钙化,无强化;
Ⅱ级(略微复杂囊肿),可包含少许纤细分隔、钙化,可轻度强化;
ⅡF级是介于Ⅱ级和Ⅲ级之间的一种中等复杂囊肿,良恶性状态不定;
Ⅲ级为较复杂囊性病变,囊壁、分隔不规则可伴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Ⅳ级是明确的囊性恶性肿瘤,具有Ⅲ级的特点并可见囊内强化的软组织区域。
根据Bosniak分级可进一步鉴别诊断,并进行治疗方案的确定。
CT表现
①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椭圆形均匀低密度区,CT值为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②囊肿与肾实质分界锐利清楚,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仅数毫米。③囊壁薄而均匀,小于1mm时常不能清楚分辨。④当囊肿感染、囊内出血或囊液蛋白含量高时,囊肿密度可增高。具有①至③项的肾囊肿,CT诊断的正确率几乎为%。当囊肿为复杂性囊肿时可有出血、分隔、钙化等表现。
鉴别诊断
①肾盂源性囊肿(肾盂肾盏憩室):肾内囊性病变,与肾盂肾盏相通,增强对比剂进入囊肿,多合并结石。肾盂源性囊肿较大,偏中央;肾盏憩室较小,偏周围。
②囊性肾癌:单房或多房类圆形液性密度肿块,囊壁及分隔不规则增厚,有时可见附壁结节、钙化,囊液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可见强化。
多囊肾多囊肾系遗传性囊性肾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儿型)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两种类型。前者少见,大部分患儿在出生后即死亡,少数活到成年;后者较常见,多有家族史,一般到成年后出现症状,双肾受累,肾内满布大小不等的囊肿,并随着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增大,使功能性肾单位日益减少,导致肾功能衰竭。
成人型多囊肾是多系统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为腰背及上腹部胀痛、钝痛或绞痛及血尿。40岁以后常有进行性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30%~40%的患者伴有肝囊肿,10%伴有胰囊肿,5%伴有脾囊肿,38%并发结肠憩室。腹股沟疝和脐疝在此型患者中发病率高。
CT表现
①婴儿型:双肾增大,外形保持,肾内布满数毫米大小的囊肿,不伴肾盏、肾盂变形,常合并肝、脾囊肿,少数活到成人者可见门脉高压征象。
②成人型:双肾增大,外形呈分叶状,皮髓质内见大小不等的薄壁囊肿,呈蜂窝状,增强扫描囊间肾实质可强化,肾盏、肾盂受压变形,约1/3的病例可合并肝、脾、胰腺囊肿,并常见肾结石。
鉴别诊断
①多房囊性肾瘤:肾体积较大,轮廓光整,由多个大小不等互不交通的囊腔构成,分隔完整粗细不均,无明显结节,增强扫描可有强化。
②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多为单侧,患肾正常形态消失,多发直径为1~3cm的水样低密度,各囊孤立存在,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囊间肾组织强化。
③多发肾囊肿:可累及双肾,囊肿数目相对较少,大小不等,位于肾内或突出于肾轮廓外,增强扫描无强化,较多保存正常肾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