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9月3日,患者王某,男,65岁,以“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1月余”之主诉入院。
入院诊断:1.右侧腹股沟疝;2.窦性心动过缓;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患者术前检查示:心率仅为49次/分,肺功能检查示:混合型通气障碍。
首诊医师曹海龙详细询问病史、给予系统查体、邀请心内科主任程秀玲会诊评估心脏功能情况,并将上述情况与主刀医师冯海军反复论证后认为:患者年龄偏大,肺功能差,窦缓,术前各项检查虽然未发现手术禁忌症,但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方式应选择“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更适合患者,该术式复发率低,修补比较可靠。遂上报科主任张宏军,经批准后于年9月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该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我院在腹膜外间隙修补疝的空白。
将MK补片植入腹膜外间隙
MK补片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外科医师Lichtenstien提出腹股沟疝手术的“无张力修补”概念,将疝外科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被称为疝外科的第二个里程碑。随着外科基本理论、解剖概念、外科技术和修补材料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疝外科的进展是非常大的,而且仍在快速的发展。年来现代疝外科的基本原则,即:疝囊的识别和疝囊颈的解剖;疝内容物的回纳;缺损的修复,只是在手术的解剖、应用补片和术式选择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目的是:消除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隐患(这些并发症有时可能是致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供稿:冯海军编辑:心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